作者:邱果果
大学时,在广告学选修课上,老师让我们写出自己最感动和最厌恶的几个广告。结果“洗洗更健康”和“今年过节不收礼”以压倒性优势,并列最让人厌恶的恶俗广告之首。而最让人感动的广告,竟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几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那孩子端着一盆水蹒跚而行,以及那声稚嫩的童音:“妈妈洗脚”时,我仍然会莫名地感动,相信很多人的感觉和我一样。但是,当这种公益广告从荧屏走入现实,洗脚的人从懵懂的孩童变为一校之长时,有人感觉就变了。
去年最后一天,重庆丰都县城星火学校校长郑天云,在全校的家长会上,当着1200人的面,给母亲下跪洗脚。郑校长说,为母洗脚是要教会孩子们感恩,因为现在“感恩的心太淡薄了!”这本是升级版的“妈妈洗脚”,但从舆论反应看,有些人却有些不适应,认为他纯属作秀。也有人表示,这种感恩秀,做也无妨,且多多益善。
但是,为何看着电视上“妈妈洗脚”的广告,我们不会觉得那位给婆婆洗脚的年轻母亲是在镜头前作秀呢?反而会感动莫名,对她肃然起敬?或许是因为,我们看见她儿子从中受到启发,照样学样,也跑去打水给妈妈洗脚。这种中华传统孝行的代际传承,虽然只是通过镜头展示,却也给了我们一种向善的精神慰藉。
而能让人感动的东西,往往又是稀缺的。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是当我们被电视上“妈妈洗脚”广告感动多年后,看到郑校长当众一跪为母洗脚时,却仍不能马上认出他就是广告中那个贤惠的年轻媳妇,甚至他的行为还惹来非议。这只能悲哀地证明,多数人都是廉价的感动,感动之余,还是会“以善小而不为”。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当儿女的最大的不幸。所以趁双亲健在,多给他们一些关爱,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锤锤后背揉揉肩,这就是你最实在的关心。当然,包括“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传达出的最多的还是传统的孝文化。还在“报恩”范畴内,与郑天云所讲的“感恩心太淡薄”,还有所区别。这或也是有人认为他作秀的原因之一吧。
不管报恩还是感恩,都是一种感激文化。至少为母洗脚是感激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为这种现实版的“妈妈洗脚”而感动。若跳出具象的“洗脚”问题,讨论感恩意识的稀缺,也要辩证地看。不能光埋怨现在的孩子不知感激,还要反思社会文化和教育中有没有需要作出针对性改变的地方。
比如,教育孩子,首先要塑造他们良好的文化行为。让孩子在感激而非怨恨中成长。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和珍惜现有的,而不是老记挂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这样的孩子不会变得自我中心、目中无人。把自己所有的,都视为别人的恩惠,就会想到对他人的责任。久而久之,感恩就成了做人的一种基本道德。
西方文化中,回馈社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前段时间中国学子豪捐耶鲁大学,多少可能都受到了这种影响。近年洋节在本土日渐红火,不管是圣诞还是感恩节,我们本能地将之进化为本土化的“喜庆团圆狂欢”节。其实,它们本来更突出一种为社会为他人的关爱和付出,这就是最大的感恩价值。
理解这一点,不管看到哪种形式的“妈妈洗脚”,我们都更应关注其公益价值,而非只盯着“广告”的一面,进行廉价的品头论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