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贺岁片,能否领航国产电影产业?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1-14 09:49:57


  贺岁片,这一堪称电影市场最成熟、最商业化的旗舰,又将引领中国电影产业这艘巨轮驶向何方?

  热与凉这个冬天不太冷

  中国的贺岁电影从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起步,经过13年的培育和发展,市场道路日臻成熟,都市观影热潮小有气候。据统计,每年贺岁片都占国产电影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去年贺岁档开映以来,更是在40天的时间里狂揽11亿票房,创下新的历史纪录。

  保利博纳电影公司总裁于冬认为,去年贺岁片表现尚佳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电影的硬件设施的改善,主要是银幕数增长较快,全国银幕数从2001 年1800 多张,到2009 年底已增加到4700多张;二是国产影片艺术质量制作标准、技术含量等有了大幅提高,满足了更多观众的观影要求。



  在《电影》杂志总编赵葆华眼里,无论作为档期电影还是类型电影,贺岁电影对推进中国电影产业进程,对培育中国电影市场,培养中国电影观众都功不可没。

  但是,唯其火爆,贺岁档的“塞车”景象也就愈演愈烈。目前1/8国产影片都拥挤在其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贺岁档期泛化。

  量与质何时走出误区

  尽管潜力巨大,但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是残酷的。在贺岁片繁荣的背后,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大量拍出来的电影没能进入电影院与观众见面。2009年,能够进入电影院上映的国产片只有83部;2008年,406部国产片中上映的也只有80部左右,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多年。

  据了解,目前这些大片的营销费用占到整个影片投资的1/3以上,是否花了大价钱进行宣传推广,几乎成为一部影片能否成功进入院线放映的关键。“影视产品具有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特征。不同于一般消费,它具有不可试用性,这就决定了必须靠大量的宣传来吸引注意力,这是电影产业商业运作的必然结果。”魏鹏举说。

  对院线来说,那些倾注了大投资、大制作和猛烈宣传声势的的影片无疑获得高票房的机率更大。但如果仅将此视为自然的优胜劣汰,对中国电影来说可能未必是件幸事。

  一方面,大量小成本制作的,甚至不乏艺术性、思想性较高的影片被淹没在众多不曾谋面的影片中,潜伏的创作者只有被动等待某个投资人慧眼识才方有出头之日。另一方面,诸多的电影院里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所谓大片,导演为投市场所好,也只有拍摄古装片、搞笑片等时下主流商业电影,观众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电影。著名影评人高军说:“我们不缺商业大片,最缺少、最薄弱的是中等投资规模、中等回报的主流故事电影。中国电影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形状,而理想的形状应该是纺锤形。”

  今年的贺岁档堪称阵容强大,但数十部影片中类型却非常单一,局限于古装、动作、搞笑喜剧等。如《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花木兰》等皆为此类,难觅现代题材的身影。

  魏鹏举也提出,贺岁片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呼唤更高的质量、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市场的繁荣,固然离不了市场的运作,但其根本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只有审美、风格与文化精神相契合的影片才能成为经典,具有较长生命力。

  著名导演何平就曾不无忧虑地表示:“电影市场好了,因为商业电影拍得很像商业电影了,越来越国际化。但电影拍得却不够好,远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那么有文化气质。”艺术创新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让他感叹“我们离国际水平越来越远”。
  分与享先繁荣再竞争







  “其次,政策要对国产本土电影给予相应的扶持,包括对国产影片的拍摄、制片和投资环节,以及对商业地产中影院等文化设施建设上的税收减免政策。”于冬表示,目前国产影片平均利润率只有不到20%,这对成长初期的产业来说基本是处于微利状态。事实上,邻邦韩国近几年电影市场成长较快的原因也是得益于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使得更多行业外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并逐渐形成了足以与国外电影抗衡的力量。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