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豪捐耶鲁”背后的人文精神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1-14 08:20:11

作者:刘力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1月8日,环球网报道的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一时间,据称为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建人的张磊立刻被网友展开“人肉搜索”。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也有网友则认为,张磊支配自己所赚得的钱根本无可厚非。(1月10日 《环球时报》)

张磊将近900万美元巨款捐给美国母校耶鲁大学,引发了轰动效应,并形成支持与反对的两种对立阵营。有人说张磊“吃里扒外”,更有网友称张磊是“忘恩负义”。笔者觉得,张磊“豪捐耶鲁”是他个人选择的自由,是个人权利和自愿行为,与爱国无关,既然科学无国界,在资金、人才、技术快速流动的今天,为何我们不能用全球化视角来看待这一切呢?其实,张磊“豪捐耶鲁”这种行为也是中华民族感恩心理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延续。

张磊先后经历了中国高校、美国高校的教育,却只向后者捐款,可见耶鲁大学“人文精神”对其影响至深。《辞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实质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磊在耶鲁大学获得了知识、技术、尊重、关怀,不仅学到了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这些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正是张磊事业腾飞的力量源泉,也是他报答耶鲁母校的理由,很值得我们大学反思。

反观国内教育,我们大学是国家拨经费,自然是“向上看”,因为是花纳税人的钱,动辄搞一些建设形象工程,尤其在官本位体制盛行之下,捐款会不会胡乱花掉和搞学术腐败,也让人怀疑。这是个人捐献在我们国家大学里麟角凤毛,没蔚成风气的原因之一。我国的教育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内化不足,人文精神缺失意料之中。实际上,大学理念就是人文精神,她是教育的灵魂,决定着教育使命与目标;而耶鲁大学的经费是依靠校友的捐助,它始终往“向下看”,耶鲁将校友捐款所得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其中一部分还用在了缴纳不起高额学费的贫困生身上。耶鲁大学教导理念不是回报,而是教会学生感知,这是百年耶鲁巍然挺立的原因所在。

张磊以3000万美元起家,而现在总资产一跃已升至25亿,创办的公司名字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也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可见张磊耶鲁母校情结影响之深,张磊说,“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由此推断,张磊的捐款是感恩行为的体现,诠释的是一种“给予”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创造的教育回馈价值远大于捐款本身。我觉得,张磊捐款耶鲁无论从感情因素或理性角度,张磊此举都是明智的,因为彰显的是互助关系的回馈,一种教育、人文精神的折射。

据报道,张磊的捐款除了用于耶鲁管理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外,另外一部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关系计划项目,以及资助耶鲁各种和中国有关的活动。谁说张磊的这笔捐赠,将来中国留学生不会受益呢?

前燕京大学创始人、著名人士司徒雷登说过,“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文明融合为一体,那么就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少一些狭隘和揣测,多一些宽容和理性,因为社会进步不仅需要知识、技术,更需要人文精神。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