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头题 正文
光明的使者——记双鸭山日报社“帮办”热线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1-13 10:32:38

  东北网双鸭山1月13日讯 2010年1月1日上午10时50分,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了,但她却以另一种独特的方式重生着。

  今年的这个冬天格外的寒冷,但却又让人倍感温暖。

  桑贺梅,柔弱的农家女子,当生命要结束的时候,能抛弃世俗的观念,成为我市第一位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成为我市第一位成功捐献眼角膜者,成为2010年我国第一位眼角膜捐献者,并使两位失明多年的患者重见光明,她的义举是何等的有意义。但这个意义的实现却并非来的容易,说起来也许就短短的几十个字,可它的实现,却融入了双鸭山日报社领导和“帮办”热线这个集体持续几年来的辛苦奔波和真诚相助。这意义的实现,“帮办”热线这个集体功不可没。

  在你的手中是她的眼体,而在你的肩头却是职业的责任

  时间回放到2010年1月1日。

  当日凌晨4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帮办”记者接到了他们最不忍心接的电话,“贺梅生命垂危,马上联系捐献眼角膜的医院吧!”

  新年的第一天,这样的消息叫他们心底抽搐,但三年前答应桑贺梅帮她实现眼角膜捐献的承诺,让记者们在新年里没了片刻的休息。

  操起电话,按照当年制定的捐献方案联系着各路人马。可因为是新年的第一天,又是凌晨4时,所有曾经事关捐献事宜人员的电话全部关机。“帮办”记者在焦急中等待着天亮。

  黎明前的曙光终于慢慢地离开了地平线,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黑龙江省眼库、双鸭山煤炭总医院、市人民医院、宝清县委宣传部、宝清县卫生局、宝清县民政局……从早上8时到10时的两个小时里,“帮办”记者的电话就没有停止过拨打,有关眼角膜捐献的最后的一切事项都在不停地沟通协调着,谁去“接”贺梅、谁去做眼体摘除手术、谁来照顾眼体摘除后贺梅的遗体……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单单就连装眼体器皿的大小这一件事,“帮办”记者王崇飞就往哈医大眼科医院打了不下5个电话……

  10时50分,桑贺梅带着满足的笑容安静地走了,她是在听到“一切准备就绪”后放心地走的。

  雪,在飞舞……

  “帮办”记者没有打扰更多的人,他们悄无声息地乘坐上出租车飞速地赶往宝清……下午2时,记者手捧着装有桑贺梅眼体的冰壶又一次坐上了自己打的出租车驶向了千里之外的哈尔滨。

  雪,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难行,能见度只剩下十余米;出租车的顶灯被风雪打碎;车里的空调也停止了“工作”。

  在近8个小时的路程里,“帮办”记者们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对高尚情操的敬仰,小心翼翼地捧着装有贺梅角膜的冰壶,没喝上一口水,没休息过一分钟,甚至都没有调整过自己的坐姿。因为,当贺梅母亲用颤抖的双手将装有贺梅眼体的器皿递给记者时,当贺梅母亲“全托付给你们了”的话语还响在耳畔时,他们就知道,他们承载的是莫大的信任、责任和希望。当晚21时10分,车终于驶进了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

  当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刘平教授看到抱着冰壶的记者走下车时感动地说:“桑贺梅的作为是一个壮举,而你们媒体人的行动依然是一个壮举,是你们携手让光明继续。”……当午夜的钟声敲响时,当人们为贺梅角膜的成功移植欢呼时,“帮办”记者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疲劳也立刻袭来,这时的他们才发现,自己已整整一天没有喝一口水,没有吃一口饭……

  曾在双鸭山日报工作过的一位领导给“帮办”记者发来了这样的短信:在新年的第一天,当我们又有一个新的开始时,贺梅的时间却永远停留在这里,但她以她的渺小与伟大,以她那清澈如心灵的眼睛,为别人带来光明。感动于她的作为,也感动于你们的作为,你们与贺梅对于需要光明的人何等有意义,这种坚持,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深深的敬意!

  是啊,“帮办”记者们是在用一种责任与奉献为需要光明的人架起了一座坚实的彩桥,他们平凡,他们都很伟大。

  她留下的是角膜,而你弘扬的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在1月1日晚,当“帮办”记者手捧着眼体的冰壶抵达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时,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经济报、哈尔滨电视台、中华儿女报的记者已经等候在那里。当桑贺梅眼角膜移植成功的消息发布后,省级新闻媒体的记者们沸腾了。

  他们被桑贺梅的壮举感动着,他们被“帮办”记者的职业道德感动着。

  一位黑龙江日报的老记者说:没想到,在双鸭山日报这样地市级新闻媒体人的努力下,完成了有关医疗部门和大媒体都很难完成的眼角膜捐献工作,并且又是异地捐献,又是农家女捐献,这开创了我省捐献角膜的先河。桑贺梅是伟大的,“帮办”热线的记者们同样是伟大的,你们是我们新闻人的榜样。

  一夜之间,桑贺梅的精神和“帮办”的故事在哈尔滨大街小巷上流传。

  1月5日,《黑龙江日报》以《农家女桑贺梅用爱继续看世界》为题,对桑贺梅眼角膜的捐献和“帮办”记者的亲历亲为作了大篇幅的报道;1月6日,《黑龙江日报》又以《别让“善途”越走越远》为题,对桑贺梅的义举和对社会产生的重大意义进行了评论;1月4日,《黑龙江经济报》又作了《贺梅大爱光明延续无偿捐献眼角膜使两名患者重见光明》的报道;黑龙江信息网、《哈尔滨日报》、《中国妇女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工人报》、《北方时报》也分别对桑贺梅眼角膜的成功捐献和“帮办”记者的不懈努力作了报道。

  《黑龙江日报》的评论《别让“善途”越走越远》,对于桑贺梅的义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文中这样写道:在我国,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因此病致残、致盲者全国约有400万至500万人,其中75%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角膜移植复明。在我省,来自黑龙江省眼库的数字表明,2009年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只有约50例。目前,黑龙江省眼库的新鲜眼角膜是零库存。长期以来,由于供体匮乏,严重制约了眼角膜移植手术的进行。在这样背景下,桑贺梅及其家属的义举,显得弥足珍贵。

  这样的评价,是对桑贺梅义举最好的馈赠。

  桑贺梅的报道还在继续着,犹如贺梅的光明还在继续着一样。

  省级媒体的报道,更鼓舞了“帮办”记者前行的力量。

  因有你们的努力,才有她心愿的实现,才有失明者重见光明的今天

  从手术开始,到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也就只有12个小时的时间,但让她俩重见光明的历程,却让“帮办”历尽了几年的艰辛。

  三年前,患重症肌无力卧床15年的桑贺梅的姐姐把电话打到了《双鸭山日报》“帮办”热线上,“我的妹妹有一个心愿,要在走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她的这个想法已有10年了,我和父母为她四处奔走联络,找过无数个省市级单位和新闻媒体,可始终都因种种原因而没有成功,我们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恳求你们,帮我妹妹完成她的心愿……”

  电话那端的话语还在继续,可“帮办”记者们的脑海里已经一片空白,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心在紧缩,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农家女能做出如此的抉择,且是这样的坚决;又是什么样的信任,让病重的农家女一家对“帮办”如此地寄予希望,且这样的真诚。

  这么重的担子,“帮办”记者从来没接过。但这样的信任,又叫“帮办”记者怎能退缩。

  “帮办”记者立即向双鸭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汇报,在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帮办”记者迈上了为贺梅实现角膜捐献的漫漫长路。

  双鸭山没有捐献角膜的先例,联系工作异常艰难。

  “帮办”记者连线市红十字会寻求帮助,市红十字会又与省红十字会取得了联系,但遗憾的是,省红十字会目前尚未开通此项业务。

  联系工作陷入了僵局。

  与双鸭山煤炭总医院联系、与市人民医院联系、与黑龙江日报联系、与黑龙江生活报联系、与黑龙江省眼库联系……新闻人无数个电话穿越着时空。

  为了贺梅心愿的实现,“帮办”记者不辞辛苦,两次前往哈尔滨,终于联系上了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刘平教授。为能见到刘平院长一面,“帮办”记者在手术室门外整整地等了6个小时。

  刘平院长被贺梅的义举感动,被新闻媒体人的真诚打动,他破例答应了“帮办”记者的恳求,帮助贺梅来实现她的愿望。在与桑贺梅姐姐通话的第16天,就是短短的16天,桑贺梅庄严地在《无偿捐献眼球协议书》和《申请表》上摁上了手印……可就这16天,“帮办”记者几乎没有休息过,他们奔走在哈尔滨、双鸭山和宝清之间。

  《协议书》签下了,可捐献的联系工作并没有结束。

  眼角膜摘除术的要求极其严格,手术并不复杂,但术后对眼体的保存时间和保存的性状都有极严的要求,一旦出现意外,角膜将无法成活,桑贺梅角膜捐献也就失去了意义,而桑贺梅又远在距宝清县城百公里外的乡村,并在重病中,这么远路途的眼角膜摘除手术,眼科医院从来没做过,也是无法去做的。

  想要把眼角膜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移植,只有选择本地医院进行摘除并迅速送往省眼库。

  又一项艰巨的工作摆在了“帮办”记者的眼前,眼体摘除术谁来做,在哪做?

  双鸭山日报社领导也投入到了再一次的联系工作中,并拟订着一个个可行的方案:哪家医院进行眼体摘除,在哪个医院摘,眼体摘除后如何送往哈尔滨,谁负责送,如何保证眼体的时间性和完好性……一个个具体而详细的环节在研究着。

  当时任双鸭山日报社的一位领导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写道:一个人,当她的生命蜡烛即将燃尽的时候,非但没有一蹶不起,萎靡不振,而是笑对人生,感恩社会,思考自身的价值,力图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贡献,贺梅的精神必将感动一个城市。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贺梅实现她的夙愿。

  是的,报社上下一心,要做的只有一个——帮助桑贺梅实现心愿。

  那时,“帮办”记者在报社领导的带领下,一次次奔赴宝清、奔赴哈尔滨,联系医院、联系民政、看望贺梅,为她捐款,给她安慰……

  一种精神在“帮办”记者的身上体现着,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为的只是换来一种信念。他们要用贺梅的精神,用他们一个人、两个人的力量来带动一批人甚至整个社会对传统旧观念的更新,他们的努力没有白尽。

  因有你们的弘扬,才有贺梅精神的出现,才有奉献的爱的集体力量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弘扬正气、鞭挞丑恶,它的神圣也莫过于此。

  “帮办”记者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一神圣的职责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得知桑贺梅的“故事”后,“帮办”记者在全力联系社会各界的同时,还以全方位的报道角度向社会宣传桑贺梅的义举,弘扬桑贺梅的精神,呼吁人们向旧的习俗和观念挑战。

  在桑贺梅精神的感动下,“帮办”记者携家人率先成为了眼角膜捐献的志愿者,报社的领导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一个、两个、三个……仅十几分钟时间,14名新闻人便报名加入到了第一批角膜捐献志愿者队伍中。

  在双鸭山日报社的倡议下,在“帮办”记者的具体组织下,第一批、第二批眼角膜捐献志愿者团队形成了。

  这就是一种挑战、一种精神、一种感动之后碰撞出来的力量,这种力量也在全市迅速蔓延开来,政协委员来了,医务工作者来了,个体工商户来了,绝症患者来了,学生来了,夫妻来了,女儿与父母一同来了……第一批志愿团队没赶上,就报名参加第二批……

  2007年12月,依旧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但那月,双鸭山日报社的会议室里却温暖无比,因为,爱心捐献眼角膜的签约仪式在那里进行着。42人郑重地在眼角膜捐献协议书上签下了字,成为了我市第一批、第二批眼角膜捐献志愿者。

  在市社会福利院生活的残疾人刘伟,在朋友的搀扶下来到了双鸭山日报社,“我是几年前在外地打工时一次意外让我成了残疾人,是党和政府一直照顾着我,我不能再给社会做什么,也无法回报社会。那么,就希望在我离去后,将我能用的器官捐献给社会,只要需要,我什么都可以捐……”

  远在饶河县妇幼保健站工作的喻鲁宁在签字仪式当天,特意向单位请了假,并一大早坐着客车赶来签字;和桑贺梅一样身患重病的窦俊章几度哽咽,“看到桑贺梅的报道后,很长时间都在思考着这件事,身后能把光明留在人间,多好……”

  桑贺梅走了,但她的精神留下了,相信在桑贺梅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在新闻媒体的大力倡导下,还会有百个、千个、万个的勇者同桑贺梅一样“舞”起爱的旋律,“舞”起向世俗挑战的勇气,这种爱心和勇气会传递,会发扬。

  “与其化为灰烬,不如留下光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著爱的和谐篇章。

作者: 郭凌霄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