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贺岁片:莫只剩下票房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10-01-05 09:42:00


  换句话说,当贺岁片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就不能仅从“票房”、“市场”来衡量它,而应该从文化的背景冷静观照之:



  然而,在贺岁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电影人匮乏信仰和价值立场,表现为媚俗的文化品位。



  或者,它们热衷于自我情感的把玩,个体经验的书写,对历史、人类、社会等“宏大叙事”躲闪和避让,影像常常成为一种支离破碎的堆积。既然时间的连续性在影像中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影像便成了一堆断了线的珍珠,或者可以像活页纸或扑克牌一样任意组合。这一方式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已经渐成气候,在随后的一些贺岁片中泛滥开来。其结果是形象遮蔽了思想、外观淹没了个性,充斥着意义匮乏的重复言说,精神贫乏的物质疯长,以及浅薄无聊、情感纠葛和节外生枝的琐碎事端。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些贺岁片中所表现出的短视眼光,无支撑点的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嘲弄,对深度的拒绝等特征。

  贺岁片不等于商品。看看贺岁片纷纷登场时的众声喧嚣和挖空心思的炒作,我们几乎已经很难把他们与菜市的叫卖相区分,从主创到院线、从剧组到发行公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如何把观众兜里的钞票变现成他们的票房业绩,为此,不惜把本该是审美活动的电影艺术蜕变为赤裸裸的商品。

  它们利用和制造时尚获取利润,因为时尚意味着流行、流行意味着多数,谁赢得了多数,谁就能获得市场的主动权,成为市场的宠儿。多数化意味着巨大的购买力,是上座率、票房、发行量的保障。

  于是,实用主义、现世观念和消费意识形态大行其道,形而上的理想主义被现世主义所取代,世俗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贺岁片所追求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和态度。一句话,审美变成了趋俗、商品取代了艺术。

  贺岁莫忘真诚。我们的一些贺岁片在自觉不自觉地拒斥着向着真善敞开的精神质素,因而也堵塞了美的道路,至少从近些年尤其是今年的个别贺岁片看,他们仍走在一条简单、片面并最终导致没有深度的路上,在它们竞相媚俗和追逐金钱的同时,将我们中国电影中的优良传统抛弃了,把电影艺术所应带给人的良善、美好的东西毫不留情地否定了,导致在其中我们无法看到生活的质感和生命的跃动。在真善都被颠覆之后,电影之美学品格也必然随之倾覆。美的艺术变成了丑的艺术,以丑为美已成为某些贺岁片的标志。

  所以,重提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生活的尊重是绝对必要的。无论电影如何发展、贺岁片如何特殊,它起作用的领域仍然是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不是物质欲望的满足。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影人以虔诚的内心对抗一己的伪善、丑陋和委琐,遵循基本的精神价值尺度作为电影艺术殿堂的准入证,尤其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下,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感动,而不是拜金主义、庸俗市侩的借尸还魂。

  媚俗的品相和商品化的立场如果成为一种标榜,实际上是文化意识的萎缩,使命和责任感的淡化,没有了对时代风云和社会主题的敏感和积极参与,其作品也就无法取得大众的认可和欢迎,从而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些贺岁片除了少数的几部,大多没有什么反响和票房,已经说明了这点。以市场规则经营电影,结果却恰恰被市场所冷落,其中的原因也许应该使我们获得某种省悟: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离开了对社会脉搏和主题的触摸,不反映时代风云的变幻,不能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设中去,也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没有对艺术和生活的真诚,也就无法赢得观众的真诚喝彩。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