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就教育领域一些热点问题接受采访,在谈及大学生就业难责任何在时,她表示媒体动不动就说“问责”,应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部被骂骂没什么,但骂解决不了问题,没解决问题才是最麻烦的。(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吴启迪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关于一些教育问题的观点还是比较实用的,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他毕竟在教育部工作过,对教育的情况相当了解,因此他谈这些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我觉得,吴女士关于“骂”一说法,有点太过,按她的说法,光骂教育解决不了问题,那么不骂就能解决了问题?
其实,骂教育是督促教育职能部门把教育工作做好,是通过骂让教育部门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况且骂也是建言献策,骂也是动力。如果光说教育部门的好,或者看到教育部门一些政策明明不符合教育实际,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家都装哑吧,不说不骂,放任自流,结果不仅仅害了的是受教育的学生,也让政策没有执行力,政策也是没有作用的政策。
其实,从古到今,骂一直存在着,骂其实就是明谏。晏婴“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王珪、魏征善谏,唐太宗时期,魏征忠于职守,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先后上疏谏唐太宗200多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无论是周老虎,还是躲猫猫,即便是邓玉娇案,都由起初网民的无奈、愤懑、挖苦升级为质疑、批评、讽谏,况且此骂声切中时弊、击中社会的软肋,从而督促问题的解决。
骂是将看到不公平的事说出来,将不符合教育政策,不符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政策修改过来,通过教育的发展造就出各方面各类人才,让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并引导社会的发展。不骂教育部门,其怎么知道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怎么能发现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正是通过骂,让教育部门发现了问题,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断调整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可见骂对解决教育问题是有效的,要让我国教育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不骂就不行,唯有骂声,才是赞声,只有骂了,解决了问题,就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和赞扬,否则没有骂声,只有怨声,对教育不利,对发展不利,更对社会无益,从而会堵了公众的嘴,谁还敢有骂声,谁还敢建言献策。
骂声里边有黄金,骂声更是动力。吴女士劝媒体和公众不要骂教育,那么请教育部门拿出些实际的来,做些漂亮的事来,公众不会骂,只有说好。如果做的不好,骂骂有何妨?骂就是促进问题的解决,将工作做的更好,为何不让人骂教育?其实除了教育部门,其他各部门都应该骂,现在骂为了以后不被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