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上映了,美国人勾勒出了几年以后的可能,《三枪拍案惊奇》上映了,中国人又看了一遍若干年前不着调的苟且。为什么美国人常常活在现在想着未来?而中国人活在现在却是老想着过去?电影作为一个文化指向,难道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吗?
看一看我们青少年的思维吧,最好的反映莫过于图书市场上的小说销量和几家小说网站上的排行榜,当你看完后是不是会在惊叹,我们的孩子都怎么了?我们一直在倡导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力,这是国家前进的动力和民族振兴的潜在力量。然而,是谁教坏了我们的孩子?
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玄幻小说、言情小说、恐怖小说,再看看起点等几家小说网站的前十名清一色的玄幻。能写小说的都是在文学上有一定功力的,难道我们的新一代文学青年就只会活在过去的空想世界里吗?
中国的务实作家也有,但那是渐渐老去的一代。看看刚刚成长起来的这一批吧,稍微务实的韩寒算一个,他还勉强写写自己身边的事情。至于炙手可热的郭敬明整天忙于骗小孩子怎么样去浪漫的谈恋爱,怎么把小资发挥到极致。还有整天讲鬼故事的蔡骏,这些青年一代都写了些什么呀?
转眼看美国的电影市场,关于机器人的电影出了一大堆,关于外星人的电影出了一大堆,关于宇宙空间的电影出了一大堆;看看中国的电影市场,关于古代王朝的电影出了一大堆,关于近代战争的电影出了一大堆,关于勾心斗角的电影出了一大堆。美国人看的是未来的政治走向、经济趋势还有环境破坏引起的恶果;而中国电影的价值导向在哪里?他们灌输的思维必然影响到了正在成长的一代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导演们要向中国的青少年道歉!
谁来引导青少年的思维?现在看来光靠课堂上的老师们来完成这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周围的影响因素太多了,而网络小说和图书市场上的小说的影响不可小觑,中国的出版商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造成了很多低俗无意义的出版物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他们也应该向中国的青少年道歉!
《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告诫广大领导干部的叫“莫著无用之书”,我们的新老码字赚钱者也应该以此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