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美食 > 美食广场 正文
西关美食洋名斗鬼马(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2-28 09:35:04
 

西关美食洋名斗鬼马

云吞竹升面是许多广州土著热爱的西关美食。

    佛跳墙叫“疯狂的和尚”、白云猪手被译为“受欢迎的手”、烧卖译为“Show Me”……过去,许多老外畅游广州西关品尝美食,点餐时只能对着邻桌甚至进厨房“手指指”的囧景,也许就要结束了。10月28日至12月20日,第二届西关美食节的重头戏之一“西关美食译名大征集”活动,至今已有上百人报名,鬼马雷人的译名前赴后继地涌现。记者采访发现,当中有不少80后和90后美食达人,他们也有着与西关美食分不开的“揾食”故事。

    意译派

    80后食家爱讲“感情故事”

    传统美食就是“老土”的代名词吗?并非如此。记者发现,相当部分报名者类似的翻译方式可归类于“感情派”和“讲古派”,而且这类人士还以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为主打。

    讲感情:“老婆饼”要够SWEET

    今年毕业于广东金融学院英语专业的小婉在广州长大,10月底活动一开始就在译名征集贴上“踩了一个脚印”(回帖)。“许多西关美食都没有译名,不如用自己的感情去诠释。”于是,“老婆饼”被她变成了甜滋滋的“Sweet heart Cake(甜心饼)”和“Honey Cake(亲爱的饼)”。她说,“其实外国情侣间都叫对方‘sweet heart’和‘honey’的,翻译成这样老外吃着也觉得甜蜜。”她强调,美食不单是美味,还应该有人情味。

    艇仔粥被小婉译成了“Boating Porridge(船粥)”,她解释:“古代的广州,渔民没办法做饭,就吃别人在岸边煮的粥,这是艇仔粥的前身。有些网友把它译成‘Ship(大轮船)Porridge,我觉得不对的,渔民哪会乘这么大的船出海呢?我这样翻译,还会引起好奇的老外探究背后的那段‘古’(故事)。’”

    小婉的父母爱下厨,把小婉熏陶成了一个“美食发烧友”。打开她的电脑,大众点评网、36美食网、大洋网美食频道和二三十个美食Q群就一下子全跳出来了。“每次出去和朋友聚会前,我都习惯上美食网寻‘食经’,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同好。”还在上大学时,小婉就做兼职外贸翻译和外教助教,经常带老外朋友到上下九品尝西关美食。“有次带老外去开餐,我让老板先大概讲解菜式的食材和典故,然后自己即兴翻译,老外们都很感兴趣,也吃得很滋味,老板最后还没收钱。”

    讲古仔:及第粥为的是中状元

    将状元及第粥译成“Good-luck(好运) Porridge For Number-one In Exam(考试第一)”,即“考试第一名者的好运粥”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何任远。作为广州“土著”,小何十分看重美食背后的典故,报名前还去图书馆了解西关美食的历史资料。“西关美食可算是‘样样有段古’,我认为翻译应该引起外国人的兴趣,又能带出更多典故。”

    闲暇时,小何会带老外朋友在广州“寻宝”。“先从历史最古老的西关出发,一直到沙面,再到民国时代开始兴旺的上下九和长堤,最后到达新河浦,给老外一种由古至今的感觉。”当然,亮点和重头戏是西关美食。“老外喜欢吃果仁炒丁和蛋挞、拉肠之类,我也会给他们翻译得形象些,如将拉肠译成‘Flour(面粉)Ribbon(围巾)’,因为外国人看的是形象,一听就懂了。”

    平日,小何也爱到西关的大同酒楼“叹”早茶,蛋挞和肠粉是他的最爱。为什么学外语的小何会如此热爱传统文化呢?他说,“他高中在地处西关的市一中念书,每天途经逢源路和华贵路时,不但吃了一路,还看饱了岭南特色的老建筑。”后来他到湛江念大学,对西关的热爱更加浓厚。“在他乡吃不到地道的肠粉。其实我们这一代广州人有不少对西关充满情感。”

西关美食洋名斗鬼马

陈俊彪将清平鸡译成了冠军鸡。受访者提供

西关美食洋名斗鬼马

    变种音译派

    清平鸡叫“冠军鸡”美食醒目show自己

    两年前毕业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广告人陈俊彪将烧卖译成了“Show Me”、将清平鸡译成“Champion(冠军)Chicken”。他说,其灵感源自天津的“狗不理”广告中,音译为“Go Believe”,“这样的名字读音和原名相近,意思上也有点关系。如‘Show Me’读音和烧卖相似,其意思是将好东西展示出来。至于‘冠军鸡’本来‘Champion’的读音就和清平相近,而且我觉得清平鸡算是广东最好吃的鸡了。”

    彪仔回忆,到广州上大学后,被本地同学拉去进行了一番西关美食的“扫盲”。“其中我最钟爱的是牛杂和河粉。西关美食给我的感觉是‘牛香不怕巷子深’,许多藏在深巷的小店,只要口碑好总会被食客们找到。”

西关美食洋名斗鬼马

 

    雷人搞笑派

    “佛跳墙”是因为和尚疯了

    虽然主办方暂未统计参赛报名者中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比例,但记者发现,外地报名者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他们翻译的“想象空间”反而更大,他们还纷纷表示,希望在赛后亲身到西关展开美食之旅呢。

    在浙江读大学的杭州人郑博文的“经典之作”,就是将“佛跳墙”翻译成“The Mad Monk(疯狂的和尚)”。他坦言,其实他并不了解也没尝过西关美食,但相信动用创意才能突围而出。“像和尚尼姑这种长期念经的人怎么会跳墙呢?肯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们疯狂了。”尽管不了解西关美食,但郑博文说,他经常在网上用眼“品尝”各路美食。“浙江美食甜一点清淡一点,和广州有点像,赛后有机会一定要过来吃遍西关。”

    在湖南某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庞一,不但译得幽默,还在每个译名后附加了幽默的解释。斋肠——“Monk’s Roll”(和尚吃的卷子),“和尚吃的东西竟然这么好吃,我也要去尝尝。”白云猪手——“Sought-After Hands”,“一只被寻找的手?同时也是一只受欢迎的手。”

    这位家住湖南的小伙子,每年都会到广州亲戚家过寒暑假,每次必到西关品尝美食。他说,从初一开始,就被西关肠粉迷倒了。对于自己的夸张翻译,他表示:“老外就是喜欢新奇的东西,翻译得太‘平’,又怎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呢。”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林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