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复旦大学传出消息:该校“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首次启用防抄袭软件,所有入围决赛的作品将与网上公开出版物中的文章进行比对,提交评审老师参考。
对于此举,第一反应是鼓掌。“博雅杯”是学校选拔人文素养较高的学生的“绿色通道”,参赛学生一篇文章定高下,只要在面试环节过关,即可享受“一本即取”政策,若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市一本线就可享受复旦自主选拔录取政策。面对如此诱惑,难免会有试图“走捷径”的“勇夫”。学校用高科技手段再添一道“栅栏”,可力保公平公正。
但细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近年来,高科技防抄袭软件已在我国不少高校应用推广,与大学里的各类“文抄公”较量,如今“战线”延长,又将在自主招生第一线大展拳脚。“学术测谎”越“繁荣”,越显学术失范的泛滥。
更令人担忧的是,针对高校推出学术论文防抄袭软件,网上立刻有不少学生讨论出对策:“不要用整段,间隔性抄抄”、“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一下”、“实在不行就找枪手,500元就能搞定……”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培育年轻人学术道德素养,再高精尖的武器也拦不住“复制”、“粘贴”键,只会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循环,令心态浮躁、不讲诚信之风愈演愈烈。在这种氛围里培养出的学生,不管在研究深造、还是毕业工作后,都很难成为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栋梁之才,更遑论创新精神了。
培养学术道德素养,要堵更要疏,要正本清源。从小培养孩子诚信意识,中学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到了大学更加注重规范养成。同时,学校应该强化学术行为的制度约束,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或许,这才是学术研究真正的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