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宗明
在河南开封,择校现象屡见不鲜,择校费也越收越高,有学校教室甚至空出了一半。因为择校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政府也从中谋利,进而使教育资源均衡化步履维艰。(12月22日 东方网)
择校有碍公平,早已成社会共识。可现实却不容乐观,“取消择校费”的口号叫了多年,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划片就近入学的规定,也近乎虚设。在择校风的愈吹愈烈中,教育公平也逐渐变成泡影。
择校不除,则教育局面势必会陷入“恶性循环”——因为最开始政府投入上就厚此薄彼,致使教学资源分配失衡,大量学生在“趋光效应”下,为拥有优质教学环境,流入重点学校;而生源的流向,又驱使教育部门在投入上天平失衡,偏向“强势”,以满足其教学规模的需要。这样,教学资源、学校实力呈现“二八定则”状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维特根斯坦说:“生命问题的解决,在于这个问题的消灭”。对于择校问题,同样需要杜绝根本,消除症结,而不是大捂小打,纵容毒苗潜滋暗长。而解决择校问题的不二之策,无疑是减小“校际落差”,促使资源均衡。所谓“家长盲目攀名校”、“一窝蜂”现象,无不依附于此。
在如今“择校利益链”的潜在语境下,要削减校际落差,首先就应根除相关部门的“部门利益情结”。在利益病下,纵容、助长教学不公反倒能成为“创收之源”,若没有制度性约束,人为的利益切割造成教育内伤,无可避免。而与教育部门沦为“捞财衙门”对应的,是家长们“多交三五斗”,背负的教育负担加重,对教育的信任也荡涤无遗。
平衡教学资源,还得树立“纠偏意识”,去“削弱扶强”的不均思维。当前校际差距扩大,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有的学校已形成“积累优势”,有的却资源匮乏,如果政府在切蛋糕时,不在既有格局上合理二次分配,在师资、硬件、经费等方面,对薄弱学校大加扶持,那么择校热只会有增无减,遏制不公也止于奢望。
教育学者杨东平指出:“择校问题,就是政府是否作为的问题”。治择校顽症,需要的就是政府积极、合理作为,剥离短期利益的捆绑,把减小“校际落差”落到实处。这样,教育体肤上的不公印记才能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