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贺岁需要多少影片?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2-10 09:50:49
  我们也许过于依赖以节日为背景的档期了,而对于影片本身的开发,以及其他营销方式的开发,都显得十分薄弱







  如此险恶的形势,使得贺岁档刚一拉开序幕,就陷入了恐怖的“肉搏战”,一时间硝烟弥漫。《花木兰》顶着《2012》的巨大压力逆流而上,首周取得3200万票房的成绩,被人说成是“虎口拔牙”。那些投资几千万的中等影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更艰难了。这就像在一条很窄的路上,突然涌进来成千上万辆车,造成了异常拥堵的局面。据说,今年的贺岁档不仅片源充足,影片的质量也都很不错,非常令人期待,对于影院来说,似乎只能舍鱼而取熊掌,或者舍熊掌而取鱼,总之,二者不可兼得。但这样一来,有些影片肯定会“被迫出局”,观众少看几场电影还在其次,更严重的是,很可能会给渐入佳境的电影产业兜头泼上一盆冷水,那就得不偿失了。

  电影产业应该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好的创意产业之一,但就其目前的状况而言,颇有些无序的苗头。消费时代的文化产业固然要引领消费,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环境的制约。银幕数量和分布状况是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市场的吸收、消化能力;而更重要的还有,即观众的消费能力,这也是不该被忽略的。有的影院经理说得很直接:“想一想,去电影院约会的频率哪能这么频繁?难道一天去一次?”很显然,目前电影消费是以青年人为主,他们拥有高涨的消费热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生产的热情似乎更高涨,大大超过了年轻人的消费热情,这就显出了一定的盲目性。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