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休学旅行”真的另类吗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2-10 08:42:06

作者:梁梦溪

 

身患肝硬化的高铭远为13岁的儿子办理了一年休学手续,带着儿子驾车游历全国,让儿子在旅行途中学会成长,学习面对挫折。(12月9日 《重庆日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实践和读书一样重要。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只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还要能“与时俱进”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坊间,人们之所以对高铭远的这种做法感到“不解”和“困惑”。在他们看来,这种做法让孩子“荒废了学业”,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应试教育中“落伍”了。结果难道果真如此吗?非也。

高铭远在带儿子外出旅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儿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值得称道。比如,在旅行中发生擦挂事故时,儿子不仅冷静地自己从车里拿出警示牌放在车后,还用相机拍下车祸现场留下证据。另外,高铭远还“因地制宜”地对儿子进行“励志教育”和“爱心教育”。高铭远说,等到了四川山区后,他还要找一个和儿子同龄的贫困孩子,让儿子和对方共同生活几天,在吃苦中切身体验生活的不易和艰难。

高铭远的儿子说,他很乐意跟着父亲游历全国,他不仅每天坚持写日记,还随身带了课本,旅途中坚持自学。显然,他这种在旅途中“见缝插针”主动学习的方式比以前那种被动学习方式效果要好。

在中国的教育中,“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的例子并不少,为啥?因为,如果学习过于“功利”,那么学习的持久性就值得怀疑,将来在学业、事业中也就很难有所建树。所以,对于中国当下更多的家庭来说,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培养一种精神,磨练一种意志”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对于子女的培养,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学校一个教育模式。在我看来,应该“多元化”。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个性,更能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休学旅行”之所以在当下饱受争议,还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显得“另类”,有点格格不入。所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休学旅行”才是走出当下应试教育“围城”的一扇“门”。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