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文学翻译评奖,也许是个转折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2-08 09:50:12
  12月6日上午,鼓励法语图书翻译的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在北大举行颁奖礼。这个奖项,在今年BIBF期间公布时,关注的媒体寥寥。但自从11月中旬,主办方确认了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会当颁奖人以来,“傅雷翻译奖”曝光率猛然就高了起来。只是这种受关注,怎么都让人感觉别扭:似乎原本的主角,反倒成了升天的鸡犬。



  并非通过巴黎主流文评家认可而成名的法国“边缘人”勒克莱齐奥,大约是不希望自己喧宾夺主的。他声明此次专为颁奖而来,而一上台来就提到了两个名字:许钧和保尔·巴迪。前者是他作品最早的中文版译者,后者是法国汉学家,给欧洲人译介过他喜欢的老舍。勒克莱齐奥自己除了创作,也长期给法国译介英语、西班牙语、还有“巴黎沙龙”里的文化人闻所未闻的墨西哥土著语文学。他提到翻译是“译者与作者的精神分享与人格互换”这话,提醒了在场者,翻译并非全为他人做嫁衣裳,也是一种创作过程。他并非因翻译而获得诺奖,但翻译与创作,至少对他而言是平等的。

  今年忽然连续听说了两项翻译奖:法国使馆作为第一个外国机构,在国内创办的“傅雷翻译奖”,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歌德学院计划于明年启动的“中德文学翻译奖”。两方主办似乎也都备有强大的物质奖励而来。我想,早就惯于勤作舟的翻译家们兴许不图有多少奖金,但在经济实力约等于话语权的扭曲现代,“以俗治俗”,假若能因而让更多的人看得见这些在黯淡处闪闪发光的星星;甚至有人因而稀罕起文学翻译这事业,立意投身,那就更好了。要知道,如首届傅雷奖这样“平和而独立”去评奖的好处在于:评审真正基于翻译水准、图书质量去筛选。心怀功利而投身翻译的人,容易出书,却难以近8000欧元的身。

  对,这次“傅雷翻译奖”直接以8000欧元刺激了译界(由马振骋、张祖建与两家出版社平分)。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重奖”———想一想即便是钻研了一辈子文学翻译的学者,稿酬标准至今依然不过千字80元,还不及媒体初入行者写一篇千字的新闻报道。难怪有老翻译家“玩笑”说:“专职当翻译家是会饿死的。”在市场机制下的翻译图书出版,“质”与“量”的错位,近年已形成恶性连锁反应。英语、法语之外的各小语种文学翻译,甚至染上了“后继无人”之虞。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