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文艺界奢华造势,几件流传后世?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2-02 09:39:26

  两位歌手“羽·泉”,最近在一次推出新专辑举行的小型记者会上说的一段话,使我颇生感慨。陈羽凡说:搞什么豪华发布会之类其实不过是自娱自乐,在我们看来,造势不如做事。胡海泉则说:“羽·泉”已经不需要用炒作来提高知名度了,维持固有的高品质才是努力的方向。在文艺界奢华、浮躁风盛况空前之今日,他们的话尤显掷地有声。

  “造势”这个词,同“提升”、“氛围”等字面并不艰深的词语一样,都是在近一二十年才众口齐吟、广为使用的。先前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没有“造势”这个条目,后来新版的词典加了进去,其注释就是“制造声势”。对国人来讲,对“制造声势”或曰“造势”并不陌生。多少年来,我们不管开展一项什么重要工作,或搞一项什么重大运动,之前都要先造势。无非是通过动员会、宣讲会、誓师会、讨论会、开幕式等形式以及动用媒体宣传、文艺演出等手段,大造舆论,营造气氛,以发动和推进工作与运动的开展。

  对一些重要活动,适当造势是必要的。但事无巨细,都把“ 造势”当成头等大事,多了滥了,就让人生厌。尤其是作为单体的某件文艺作品,其价值主要是通过作品质量来体现。有句老话: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好东西,观众、读者不会视而不见,历史也会给它留下一席之地。现在一些号称“大手笔”的人搞作品不惜代价,搞“造势”更是不惜重金。近年一些所谓电影“大片”,未曾露面,造势已是“狼烟四起”。什么大型新闻发布会、首映式、研讨会……,各种广告铺天盖地。这些费用,动辄以十万、百万计。据说,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规律就是造势大,才有票房,最后获利才多。这可能是事实。但许多平民百姓对此并不认同,如在下就经常算小账:这一年光用于那些“大片”的“造势款”,能盖多少所希望小学、救济多少贫困人口啊?

  文艺界的奢华之风,助长了文艺创作的浮躁、肤浅之气。许多借助造势占据了电影院线、电视屏幕的“大作”,除了宏大的场面、昂贵的装饰、腕级的演员阵容外,作品主题不明、脉络不清、结构松散、思想苍白、内核空虚,已成通病、顽症。花几千万甚至上亿打造出来的东西,究竟能有几件流传后世?真是个未知数。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折腾”。而有的造势活动,实际上已有“瞎折腾”之嫌。你能指望整天东奔西跑热衷造势的人搞出被后人称为经典的作品吗?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