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满怀希望校长“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荐偏才、怪才上北大时,推荐俨然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几天前,重庆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先后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名单,入选的学生毫无意外都是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前一两名。重庆南开中学校长感慨: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见11月22日《重庆晚报》)
“不得不”凸显中学校长推荐学生上北大的无奈,凸显以考试分数决定推荐人选的思路依然左右着校长实名推荐,凸显北大高考改革与选才标准的程式化倾向。
为了稳妥,不致推荐的学生令人产生疑意,中学校长所推荐的学生都是那些参加高考也能考上北大的学生,一旦进入公示程序,也让社会和公众无话可说。正是中学校长们“前怕虎、后怕狼”的左右顾虑,迫使他们有心推荐偏才、怪才上北大也不能够了,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北大的条条框框让中学校长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无法回避的是,偏才、怪才最大的特点就是某一方面的才能超长。而中学校长推荐他们上北大,最大的风险是可能无法与北大实现荐才标准“对接”,假如这些“出格”的偏才、怪才不能被北大所接受,既白白浪费了难得的推荐名额,也让那些符合北大条件的优秀生与北大失之交臂,更让学校声誉由此遭受一定损失,这样的责任恐怕不是中学校长能够承担的。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探索,正被那些具有推荐权的中学校长们演变成高考的又一种形式,虽然这不是中学校长的本意,但现行的好学生必须学习成绩一流和平时表现优异的考量,逼得中学校长“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至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荐才要求和愿望,只能存在于想像中而不可能突破千篇一律的“格”了——这恐怕是中学校长在推荐学生中最为难、也最无奈的。但无论如何,校长荐才,先要公正,再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