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蜗居>:荧屏上的"恶之花"?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1-30 09:45:11
 一个越议越热的社会问题



  《蜗居》为什么会这样火?

  《蜗居》为什么这样火?近期一网站发起了一项网友投票吸引了36万名网友,结果显示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蜗居》的题材本身就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一句话,它透视房奴情感,讲述了百姓的“七情六欲”。

  《蜗居》讲了房子的故事,是个很现实的角度

  《蜗居》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最普通的工薪族身上,故事中极少有大事件,无数家庭琐事造就了无数小委屈,也就不能真正的大悲剧起来,然而琐事见真情,琐事中才有观众得以共鸣的大问题,这也是《蜗居》总能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重要原因。

  《蜗居》里,三对男女故事围绕某大都市过山车般疯涨的房价展开,裹挟着官场腐败、包二奶、房地产界官商勾结、拆迁钉子户、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白领房奴等等当下热门社会现实问题,用导演滕华涛的话说:“我和六六的理想是,希望通过《蜗居》写一部2002年到2009年之间中国的小历史。”

  《蜗居》感情纠结也很雷人



  《蜗居》还有浓墨重彩书写的一面,同样刺激着观众的神经,那就是宋思明。一反普通都市故事的常态,《蜗居》塑造了一个亦正亦邪的贪官形象宋思明,在情感上,他是一个好情人,但是从事业和家庭角度讲,他又是不称职的丈夫与父亲,也是个不够称职的官员,正是这种身份的巨大反差,既令观众喜欢,又令观众鄙视。《蜗居》中的“小三”代表的并非纯粹有心计的拜金主义者,而是刚刚步入社会面对种种诱惑、重重压力,最终迷失了自我的年轻女孩。
 精彩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让这部剧锦上添花





  《蜗居》荧屏上的“恶之花”?



  题材上关于“房子”反现实



  其次,租房族在北京、上海等大量存在,西方的“租房”思想已经被大多国人接受,未必是“买了房子心里就有底”,拥有自己的住房已经不与幸福感划等号了。再有,对于年轻的创业者说来,创业开端“蜗居”是正常的客观实际,哪个创业者一开始就住洋房别墅?那样的人叫“富二代”。

  内容上将社会小污点无限放大

  剧中除了反映“房奴”外,还触及了“二奶”、官员腐败等社会阴暗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把握好描写分寸感的社会负面现象,这些丑恶现象在社会产生的影响极坏,没有必要在影视剧中扩大化,而有些电视剧却往往瞄准这类现象,描写、拍摄得细之又细。



  恶意降低大众的审美趣味



  审美情趣的低俗化往往导致一些精品的黯然失色。近些年的优秀电视剧,无论是《亮剑》,还是《闯关东》、《潜伏》,无一涉性,却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电影《建国大业》更不涉性,却取得了4亿多的票房,这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并没有那么低。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