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高考作文不排斥诗歌又能如何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1-17 08:50:50

江苏省文联主席顾浩称,“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一直在文体上要求‘除诗歌外”,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由于高考作文“诗歌除外”,中学作文课程几乎从不涉猎诗歌。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钟陵教授表示不许写诗歌的问题在于怕“阅卷难”。(11月15日 《扬子晚报》)

 

无论是纸媒,还是互联网,作为传统文学的一种创作形式,诗歌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写诗的人虽然也不算少,但读诗的人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有些诗人甚至悲哀地指出:诗歌,已经走向了死亡的路途。基于这样的大背景,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高考作文对诗歌开禁:既可以赋予诗歌以复兴的活力,又可以“解放”学生诗歌的自由,可谓是两全其美。

 

似乎还真是如此。不过,正如高考作文排斥诗歌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然而,纵然高考作文不排斥诗歌,就能“正常”了吗?我看未必见得。

 

自古以来,诗歌都是一种极其浪漫的文学语言,发散着天马行空的想象,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特征。相对于议论文等 “规范”文体而言,诗歌的评价尺度不好掌握,这就给阅卷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工作量。这,不是教育管理者懒惰不懒惰的问题,而是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必须要通过刚性僵硬的评价方法来维持最大的公平——这就意味着,多维而浪漫的诗歌,在僵硬的评价准则下根本就无从判定优劣。而纵然是解决了考评的问题,在日常的教育训练中也增强了诗歌的份额——在应试和高考的压力下,诗歌也会成为一种框架性的文本工具,一种为了考试而训练的教育内容,按部就班规范进行——这与诗歌的“浪漫”和“自由”特征,本身就是冲突和矛盾的。指望中小学教育阶段诗歌的“回归”去救赎没落的诗歌,注定是掩耳盗铃。

 

去年,汶川大地震的突发,曾经让我们见证和领略了诗歌的巨大激情与力量。网站、报纸、电视、手机短信,无处无诗。它记录了这场灾难,温暖或打动了人心,也呈现了诗歌的力量。灾难,瞬间激发了诗歌创作的激情,但伤痛平静过后,一切又恢复常态。道理很简单——诗歌的创作与诗情的迸发日益脱节,诗歌的没落源于其越来越束缚于形式和所谓的意境,掺杂了太多世俗和功利的东西,缺乏情感的渲染力、大众化的感召力。在我看来,这就是“地震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普通网友而不是专业诗人的关键所在。

 

诗歌的本质是纯粹的情感,是充满激情的力量,而不是一段段字斟句酌的华丽词汇,更不是名利的道具。只有等到诗歌真正找回了对生活的疼痛感,对生命的使命感,重获与社会同步的广阔力量,诗歌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冬季的萧索。至于高考对诗歌开禁,改变的是高考的内容,而不是诗歌。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