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电影评奖何时才能权威?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1-04 09:32:24
                                    张涵予和果静林今年并列华表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张涵予和果静林今年并列华表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策划:周娴 撰文:本报记者 薛琰、王振国、戴雨静

  华表奖:

  获奖电影观众没看过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其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

  质疑:近年华表奖也出现了“下双黄蛋”等问题,另外,部分获奖的电影观众几乎从未看过,比如今年获得优秀故事片奖的电影《我的左手》,导致公众对于部分评奖结果的认同性低。

  金爵奖:一流电影不屑来

  上海国际电影节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是中国唯一的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名称为“金爵奖”。



  一个举办了12届的电影节推不出好电影,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电影节缺乏吸引力,真正一流的电影不屑于参加。另外,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有着“排排坐、分果果”的嫌疑,今年的金爵奖就被质疑为了照顾国产电影《白银帝国》而特设一个评委特别奖。
  金鸡奖:“双黄蛋”年年下



  质疑一:明星索奖。今年的金鸡奖颁奖礼总导演程青松日前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有一对明星夫妇在颁奖礼前向他“索奖”,后来媒体都猜测这对“夫妇”是邓超和孙俪,但是程青松随后否认了这个推测。但是由于程青松至今没有透露“索奖”的明星是谁,导致观众仍对该电影节的公正性存有疑问。

  质疑二:下“双黄蛋”。金鸡奖近年来不断在重要奖项评选中推出“双黄蛋”,导致观众质疑金鸡奖评委的能力,甚至有人尖锐地指出“为什么那么多专家连一个最佳都评不出”。就连本届金鸡奖评委余男也冒娱乐圈之大不韪站出来痛斥金鸡下“双黄蛋”很荒唐,暗指有人花钱托关系买奖。

  百花奖:公众不感兴趣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中国群众性的电影奖,创办于1962年,当年有11.7万人参加评选,1980 年时有70多万人参加评选,2005年开始改为逢双数年举办。由于百花奖只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又被称为“群众奖”。

  质疑:2008年举办第17届金鸡百花奖时,有网站举办了一个名为“你怎么看待大众电影奖的评选?”的调查,在参加的网民中,78%的人表示对百花奖不感兴趣,66%的人表示百花奖不能代表观众的心声,69%的人批评评选过程不透明。这些网友的质疑表明以群众性电影奖自居的百花奖正失去群众基础。

  金鹿奖:有地域局限性



  质疑:办电影节是为了拉动经济。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是长春,长春办电影节听上去至少不牵强,感觉上还是顺理成章的。可惜的是,这几届电影节办下来,不仅名声没响、经济没顺带着富裕起来,反倒是让人越来越跟着担心了。

  由于长春电影节追求“电影文化大普及,经贸活动大丰收”,因此在电影节期间各种展销会竞相上演,结果最后两头都没搞好。另外,该电影节地域局限性明显,组织者或许是觉得如果没有长春本地的电影获奖很没面子,所以经常有长春本地的演员或者电影获奖,这样的做法难免遭到质疑。

  专家:“你还能选出其他更好的电影吗?”

  金鸡奖:不是不想增加评委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金鸡奖评委侯克明表示金鸡奖评委一个月之内要看上百部影片,很辛苦。

  那么金鸡奖能否增加多些评委以更靠近代表性更强的奥斯卡奖?侯克明表示,据他所知,中国电影家协会并不是对媒体的批评无动于衷,而且也并不是没有扩大评委人数的想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有难度”,因此每次想改变规则都没有成功。

  在“评委人数”这个问题上,侯克明表示,影协碰到的最大障碍是组织评奖的操作难度问题,因为涉及经费、人力等等,“评委人越多越难搞,以前评委的人更少,曾经有过评委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的时候,今年的23位评委已经算是人数多的一年了。”

  侯克明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考虑到中国的现实,他认为大家总拿金鸡奖去跟奥斯卡比,这样显得不公平:“为什么不拿金鸡的评委人数来跟威尼斯电影节之类的相比呢?那些电影节的评委人数更少。”

  百花奖:群众只选票房高的影片

  作为一位资深导演和电影教师,侯克明对中国电影百花奖也很了解:“《大众电影》上的选票,近年增加了网络投票。”但侯克明认为,这类“群众普选”的电影奖无论怎么改规则改投票方式,都只能是让票房好的电影占了上风,因此显得欠缺专业性:“这类群众投票的结果肯定等同于‘票房投票’。”

  电影同质化影响电影评选权威性

  目前有人提议,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可以办一个类似于奥斯卡奖的专业奖,将评委范围扩大至广大电影工作者如表演协会、导演协会的成员,再加上各大相关的艺术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等等一起来投票,以期增加权威性。对此,侯克明的意见是“能办起来当然好了”。但是,在他看来,中国所有电影奖项的关键问题出在同质化,而不是权威性不够:“好的中国电影就那么几部,无论什么奖,肯定是他们得奖,给人雷同的印象。”他的意见是,目前的国内电影奖已经相当权威、相当具代表性,“你说,如果不是这些电影得奖,你还能选出其他更好的电影吗?”

  国际电影奖项权威在哪里?

  国际九大A级电影节颁发的各奖,再加上美国的奥斯卡和金球奖,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广泛认可的电影奖项。对于我国电影爱好者而言,倘若说起哪部电影获得了金狮奖、金熊奖,甚至奥斯卡的什么奖项,便可以起到极大的宣传作用,得了这些奖就是优秀的象征。观察发现,与国内的电影节、电影奖相比,国际电影奖项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并且多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评奖规则。

  奥斯卡奖权威理由:奥斯卡奖似乎一直都没有明显的倾向艺术片或者商业片,通常情况下,奥斯卡评委对此采取折中手段,选取的影片一般既“艺术”又“商业”,两者达到最佳结合点。此外,评委投票流程的严谨和安全程度举世闻名: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

  金球奖权威理由: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选出,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戛纳电影节权威理由:它是欧洲电影节之首,每年都吸引不少好片参赛。此外,戛纳电影节为影人提供了全球最大的作品交易市场。

  威尼斯电影节权威理由:无法到戛纳参赛的电影很多都愿意到威尼斯参赛。近几年,该电影节为了扩大影响,在拼命找好莱坞明星撑场,但此举也被指其背离了原本“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的宗旨。

  在亚洲电影来讲,日本东京电影节一向最有影响力,不过近几年,韩国釜山电影节不断崛起,更多的亚洲电影人更愿意将作品带去釜山电影节。莫斯科电影节曾经在我国民众心中占有很大的位置,但如今随着中国影人越来越多地参加其他各大电影节,莫斯科电影节似乎已经“消失”在中国影迷的心中。
 怎样才算权威电影奖?



  yoyo(娱乐编辑):权威就是能够让众人信服, 不要老传黑幕,不要颁一些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的电影。而且权威就要稳定,每年固定的时间,在同一个地方颁奖,声势和排场起码要差不多,感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很不权威,因为有的地方办得不好,就会影响人们对这个奖的信心。

  亦凡(国企中层干部):有大腕的就算权威咯,能把张艺谋、陈凯歌、巩俐请出来的就算吧。



  Sim(宅男代表):权威颁奖礼的标准就是结果拿出来过半数的影迷要服气,觉得即使自己不喜欢得奖的电影,但是凭良心说,它得奖也无可厚非。当然评选这些奖项的评委首先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专业操守。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