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就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人们在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从文人雅士的诗文中就可窥见重阳节各种习俗的盛况。
登高九月九日,正是仲秋时节,天高云淡,山青气爽,人们结伴出游,登高远眺,饱览山水秀色,歆享丰收喜悦,实乃人生快事。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云:“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诗友们结伴去登高,目的是为了“眺山川”,但却诱发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叹,表达了他如同远在万里的鸿雁一样的惆怅忧郁心情。在这首诗里,也透露出那时的登高不光是欣赏大好河山,他们也在一起饮酒聊天。唐代诗人张谔在《九日宴》中写道:“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可见文人的登高饮酒,并不像平时那样细品慢酌,而是毫无拘束的狂饮猛灌,直至酩酊大醉。所以,诗人才会问归来的女子,今天登高时有几个人醉倒了。
赏菊农历九月,正值芳菊盛开时节,文人雅士对凌风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写下了大量赏菊的诗篇。尤其是唐代,简直到了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的地步。诗人骆宾王的《菊》曰:“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此诗不仅描绘了开放的菊花“笑日”、“摇风”的姿态,也写出了菊花飘荡的香气即使隔着河岸也可以闻到。宋代诗人郑思肖的《画菊》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此诗着重赞颂菊花至死不变节的高尚情操,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射箭古代的帝王将相在重阳日除了登高饮酒之外,还进行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南北朝时,重阳节就有骑射围猎活动,到了唐代,这种活动就十分盛行了。据《唐会要》记载,贞观十六年(642年)九月九日,皇帝赐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射于玄武门。《启颜录》还记载了唐宋国公萧瑀射箭的轶事。萧瑀不会射箭,发射多次居然没有一箭射中。大书法家欧阳询当场作诗嘲笑他:“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复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由此诗可见,萧大人的箭术实在太差了。
食糕唐代就有食重阳糕的习俗,到了宋代重阳糕的制作已经十分讲究,并不亚于中秋月饼的制作。据《梦梁录》记载,多数人“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也有人“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曰‘狮蛮栗糕’。”还有人在糕上点缀枣、栗,称之为枣镐、花糕。清代诗人蔡云有《重阳糕》曰:“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为了让人们吃到可口的重阳糕,织工整夜忙碌,篝火照耀,机械轰鸣,作坊里充萦着诱人的香气。从这首诗不难看出古人对重阳糕的重视。
插茱萸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浓香,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等作用。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在重阳节佩带,成为一种习俗,甚至将重阳节叫做“茱萸节”。描绘插茱萸的诗以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最著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然,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插茱瑜萸的习俗,更重要的是抒发了一位异乡游子在重阳节的思亲怀乡之情,表现了古人节日渴望阖家团圆的强烈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