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头题 正文
双鸭山市公路交通巨变的速写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0-27 14:38:29

  东北网双鸭山10月27日讯步入现代文明的今天,在双鸭山,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人们感受最深和最直接的就是发生在身边的行路变化。

  一条条通村屯、通县乡、通省城、通全国的高等级公路,一座座气势磅礴的公铁立交桥和功能完善的交通设施,似雨后彩虹,把双鸭山这个偏远小城连向了祖国的天南海北。

  省道、县道和通乡、通村路齐头并进,凯歌高奏。一条条笔直平坦、延伸远方的交通干道,书写着煤城的曲折历史与辉煌今朝。

  (上)仅有4条全长34.7公里的土路,40辆马车。这,就是双鸭山建市初期公路交通的真实写照。

  很长一段时间,相对滞后的公路交通,不仅成为双鸭山通往外界难于跨越的门槛,也成为了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大力发展公路交通建设。随着双福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卧虹桥、市客运中心等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的交付使用,标志着双鸭山的公路交通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终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公路是双鸭山的生命线、发展线,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认识至深的市委、市政府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始终把公路交通建设视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和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主音符”,不遗余力地推进“大交通”带动“大发展”战略。

  为了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市委、市政府及各级交通公路部门的领导们不知疲倦地跑省进京,想方设法争取政策和资金,双鸭山人用一腔真诚和顽强毅力争取来了一笔又一笔巨额资金,使通车里程不断增加,道路等级明显提高。

  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建市50周年时,全市公路建设总投资就达27亿元,修建国省干线公路467公里、县乡村公路2355公里,使我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22公里。长久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公路交通“瓶颈”问题,因而得以解决。

  昔日,当我们驱车行驶在坎坷不平的砂石路上,劳累颠簸、尘土满身、着急赶路的我们,总能引发对路的美好联想;今朝,在期待和希冀中,平坦宽阔、一马平川的白色水泥和黑色柏油路面,终于被我们踏在了脚下。

  全长7.1公里的饶河口岸公路的竣工通车,对我市促进对俄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第一条生态旅游观光公路依饶公路,它的建成通车结束了饶河县不通等级公路的历史,使全县干部群众数十年企盼成为现实;富密公路富友段通车后,彻底打通了双鸭山的“西大门”,使友谊县走出“死胡同”,直接融入三江平原公路网络化的大动脉之中……

  贯通四县四区的公路,犹如交错密集的大小动脉,流动着车辆,流动着欢歌,保证着双鸭山经济和社会脉搏的健康、快速跳动。

  (下)

  如梭的车辆,风驰电掣在宽阔平坦的高等级公路上;满载农民丰收喜悦的客货车和农用车,南来北往在平整的通乡水泥路、沥青路上;从农家院里“飞”出的一辆辆三轮车、摩托车,在通村连户的水泥、砂石路上呼啸疾驰而去……

  2003年前,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还是一片空白。近年来,我市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扶持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利契机,使农村公路建设步入快车道,其建设里程和投资规模均居全省前列。

  仅2007~2008年,全市就完成160项、千余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到今年,力争完成所有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公路村村通。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通乡通村公路,就像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谱,合奏出双鸭山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动人乐章。

  随着通乡、通村公路的陆续建成通车,我市至所辖县区、乡镇主公路基本实现了硬化,我市农村公路已实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历史性转变。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马路在诉说,一座座凌空飞架的大桥在聆听,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在凝看,今天的双鸭山市区道路已是旧貌换新颜。

  城市环路,完善和发展了我市城区道路交通网络,缓解了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提升了市政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美化了城市市容市貌,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密切了城市区域之间的联系,拉动了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一条条纵横交错、宽敞整洁的交通干道,一条条连接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的柏油路,承载着人们的富足和收获,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憧憬。

  大道如歌,坦途如虹。大桥架起来了、马路打通了、乡村路也在一天天地延伸,抒写的篇章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未来的双鸭山要建设成为全省煤电化基地核心区、钢铁产业重点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俄绿色食品加工贸易区和北大荒风光旅游区“五大特色经济区”还需要交通的支撑。为此,我市加快了路网建设步伐,既联通网化公路“大动脉”,又疏通通乡村路“毛细血管”。

  交通公路建设不断“提档加速”,带来了“一路奔驶、一路欢歌”。目前,我市辖区内的国、省、县、乡、村级公路主干线基本实现了硬化贯通,高等级公路的里程、密度、通达里程、通达深度、通达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白色的路面,笔直的街道,林立的楼群,闪烁的街灯,繁华的商贸……“道路畅,百业旺”。今天的双鸭山,彻底突破了交通这一制约、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今天的双鸭山,已变得不再闭塞。

作者: 杨 军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