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0月21日讯 共和国60华诞,北国明珠熠彩同贺!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对一个城市、地域内的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调控作用。建国初期的双鸭山,城市建设基本处于一个无规划的状态,矿区工业设施、住宅、道路等仅根据实际需要随用随建,只有10几间土坯草房,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与共和国同龄的“飞机楼”是我市最早的楼房。
1956年,双鸭山建市后,遵循发展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对市区的道路、住宅、供排水和公共建筑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建设。但由于没有高瞻远瞩的规划,加之经济上的落后等因素影响,此后十几年城乡面貌变化不大。
真正意义的城市规划建设在1978年才提上日程。据双鸭山市城建档案资料记载,在1978年我市编制的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出,要逐步把双鸭山建设成以煤炭、电力工业为主体,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文明整洁、美丽的现代化山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双鸭山市的城乡建设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逐步实施。市中心区繁华地段平房全部改造成了商场和楼区住宅,文化广场、新兴广场等市民休闲娱乐广场相继建成,成为市区的多处亮点。
进入新世纪后,双鸭山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城乡建设在规划的引导下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城市道路系统、公众休闲娱乐设施进一步完善。三马路、建设路、益寿山环路、石材路、城市环路等中心区主、次干道的修建,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益寿山森林公园、站前广场、日月广场的规划实施完善了城市功能,丰富了城市景观,使广大市民有了良好的娱乐休闲健身的场所。先后完成了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疾控中心等“六大中心”的实施,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三口”治理规划、中心区煤场搬迁、砂场和石场整顿、城市“重塑”、美化、亮化和“平改坡”工程、热网工程的规划实施,将我市塑造出极具北方特色的现代城市形象,极大地改善了全市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现市委市政府办公楼、双矿集团办公楼、“飞机楼”已被列为我市保护性建筑,成为我市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
尤其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构建平安和谐生态富裕双鸭山的城市发展目标,双鸭山市市的城乡规划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把双鸭山打造成为以煤炭、化工、电力、粮食、钢铁生产为主的资源型、综合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中心目标,全心致力于城乡建设“十大工程”和“三化一城”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从完善城市功能着手,强化城市承载力,规划实施了博物馆等“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关注民生大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起到了更加直接的、重大的作用,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使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更加适应新形势需要,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着手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安邦河治理为龙头,加快山水生态城建设步伐。从2008年到2011年,我市规划将分3期完成安邦河流域治理与安邦河城区段景观工程建设,正在打造我市最具生态特色魅力的滨水风景长廊。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总抓手,深入开展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三优”文明城市和省卫生城市活动,形成“创森引领”、“四城同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新局面,努力从总体上提升双鸭山建设和发展水平。以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为载体,从根本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力争3至5年全部完成规划改造任务,从而彻底解决城乡百姓安居和城乡环境问题。
城乡面貌的巨变,谱写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市城乡规划的发展史;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构画了今天自然、生态的秀美山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