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流传一视频,某大汉用山东口音英语演唱《说句心里话》。虽近乎恶搞,却是歌曲唯一的英译版本———这一事实,多少也折射出国内文化产品“走出去” 的某种尴尬:艺术的魅力固然可以超越语言,但如果缺少优秀的译者而不能传达内在精髓,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些民族文化门类,也许最多只够让人瞧个新奇,而无法打动人心。京剧在洋人眼里就是脸谱和乾旦,川剧只剩下变脸,二人转成了转手绢,不啻是对瑰宝的巨大浪费。
“三哥哥四妹子”“心花花泪蛋蛋”到底应该如何翻译,才能散发出腔子里骨子里那股味儿,有认真的学者用心琢磨一下,总是一件好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人欣赏,总得把“知之”这关过了,“好之”、“乐之”的传播效果才能达成。并且,我也在想,翻译家们不惜舍弃了字面的意思也要力求传神,这“神”负载着民族精神中广为认可的人文价值,而具有普遍的感染力,应该就是文化力量的本源所在吧?时下,我们的不少文化产品很想走向世界而“走不出去”,缺少好的译者沟通也许是障碍之一,但作品本身有没有这个“神”,是否更值得作一番深切的反思呢?有学者提出在文化传播中“重术更不可轻道”,我以为道理就在于此。而这一议题,也就不仅仅是翻译界一家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