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双鸭山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索忠金
东北网双鸭山10月13日讯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每当看到康复的患者脸上露出的微笑,我都感到莫大的荣誉和骄傲,我要用我的一生时间去不断学习,让更多的患者走出疾病的阴霾,重新迎接生活的艳阳天。”26年的职业生涯,上千例外科手术,数百例危重病人转危为安;零医疗事故,一连串鲜活的数据记载着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索忠金取得的骄人成绩。
“作为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医疗救护队队长,能为全市的医疗卫生事业提出点意见和建议,是我的责任和荣誉。”索忠金一直心系着全市医疗资源不够发达的偏远地区,每年都参加义诊10多次,26年来从未间断。他用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奋斗挽救了几百条生命,他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全市各个城乡和村镇。偏远的农村小路上,留下他奔波的足迹;患者的病床前,留下他关切的话语;无影灯下,留下他辛勤的汗水。
送医送药下乡、联系组织义诊、撰写调研提案,索忠金的身影活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
“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还不够发达,很多地方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7年6月,索忠金和时任市政协副主席蔡炳仁等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一起深入到“新农合”各试点,切实了解“新农合”在我市的开展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认可。
“作为医生,首先就是要救死扶伤。只凭一颗仁慈而善良的心是不能够救死扶伤的,拥有精湛的医术才是病人的真正福音。”从医26年以来,他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国内外医疗领域新技术、新动态的持续关注为他在技术上的不断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先后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地进修学习,通过开展新技术,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20多年来,他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10余项,参加编写两部医学专著,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项,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近20篇。
扎实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从业经验让他迅速脱颖而出,他采用的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出血的手术方法,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90年以前,我市没有一家医院开设专门的神经外科专业科室。很多的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都需要转院治疗,患者和家属不仅要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很多病人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了很多的悲剧。
索忠金看在心里,疼在心上。“当时真想着能赶快提高技术,挽救那些本不该匆匆逝去的生命。”1990年,他带领3位青年医生创办了我市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科室。建立之初的神经外科从技术设备到专业经验都很匮乏,但有一点是从来没有变过的:注重相互学习和交流。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工作很有干劲,他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神经外科的同事们这样评价他在整个团队中的作用。
走上领导岗位后,索忠金没有离开这个科室,在他的带动和引领下,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从最初只能做简单手术的科室发展成了可以进行颅脑损伤、颅内肿瘤、脑动脉畸形等复杂手术的科室。索忠金也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本地医生,成长为省内外知名的著名医生,不少外地患者慕名而来,神经外科成为了市人民医院的一张亮丽名片,索忠金也成为了凭着精湛的医疗技术、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2006年5月,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索忠金被任命为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有着深厚医疗经验的索忠金高度重视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临床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医院的了解让他的工作如虎添翼。他深入临床一线各科室,展开调研,并撰写了医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题调研报告,对学科建设、医疗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科学、实事求是地分析,为市人民医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得到了医院领导班子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多年的奋斗和付出迎来硕果满枝,一连串的荣誉接踵而至。1998年“双鸭山市十大名医”;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年被团省委、省青联评为首届“黑龙江省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一串闪光的足迹记录着索忠金无怨无悔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