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正文
亚洲第一大场的拓荒者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0-13 14:20:11

  东北网双鸭山10月13日讯 被誉为"亚洲第一大场"的友谊农场以机械化为核心,经过近60年的开发建设,将昔日亘古荒原变成了万顷粮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农场现有机械总动力23.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退休老干部刘焕高是从高校分配到友谊农场开荒建设的第一代北大荒人,可以说,他见证了友谊农场的发展变迁。

  一九五四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刘焕高从东北农学院机械化专业毕业,与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科技尖端人才被派到了友谊农场进行开荒建设。然而来到农场后,面对原苏联援建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农用机车,这些知识分子连看都没看过,更谈不上会使用。而作为高才生的刘焕高便承担起了驾驶拖拉机、培训拖拉机手的任务:当时拖拉机进来以后,老百姓就成群结队地去看,感到很新奇,他们都没看到过汽车、火车,冷不丁看到拖拉机那是不得了的事。老太太老头有的拿着干粮来看,走几十里地,背个大饼子,也等着看这个机器,他们都很奇怪,这么大个铁块子怎么就会跑,还轰轰叫。

  建设之初的友谊农场只是一片荒原,人们称其为"北大荒",由于那里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只要能把荒地开垦出来,种上种子就是胜利。这些拓荒者凭借着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战天斗地,仅用57天,就开垦荒地39.3万亩,播种小麦5.27万亩:我们来的时候友谊农场啥也没有,就是荒原,一没有路,二没有人烟。当时开荒在友谊农场这片土地上,所有拖拉机都投入开荒作业,当时的晚上,你不知道天上还是地下,地下是拖拉机灯光,天上是星,所以你分不清是天上还是地下,所以那个很壮观。

  1978年,农业部将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定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北方旱粮产区综合实验基地,投入一百多万美元,引进了六十二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机械的到来使厂里的职工由一百多人,骤减到二十人,可当年的人均产粮却达到了十万公斤以上,创造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史上的第一个奇迹:后来东方红,咱们络阳产的,仿造苏联的这不逐渐就多了,到七八年又从美国引进来也是世界上最先进。当时五四年来讲苏联最先进的,后来美国赶上去了,从约翰帝尔公司引进了六十二个台件,国家在五分场二队这设了这么一个点,这个点设了以后,来参观的人就更多了,周围富锦、宝清,另外全国各地纷纷来。那天我估计一下,大约有二十五万人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友谊农场在科技发展上又一次迈向了更高的起点,精准农业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农业高科技的前不沿,只有美国和欧洲部分发达国家才有的尖端技术又一次在友谊农场安家:现在机械化比以前现代多,现在到五分场二队看那个机械,那非常先进,都电子定位,仪压操作,非常的轻巧,而且里头带空调的。开始那个机械不行,虽然是机械化,但是,白天干一天活那满脸都是灰呀,现在坐那里头,你穿白衬衣也不带污染的。所以这大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前进,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

  今年,对于友谊农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度,农场通过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作物,将水稻面积首次发展到51万亩,玉米面积发展到49万亩,生产粮食14亿斤,比去年增长粮食1亿斤。做为北大荒第一代拓荒者,刘焕高虽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但他却一直在关心着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他把希望寄托于新一代北大荒人,他坚信,有党的好政策的指引,有现代化机械为保障,友谊农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作者: 王丹    来源: 双鸭山人民广播电台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