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头题 正文
绿色在神鸭大地上奔涌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10-12 14:40:02

  东北网双鸭山10月12日讯 60年来,双鸭山市的林业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在不断开拓奋进中走过了60个春秋。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业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播绿撒翠的壮丽乐章,绘就了煤城大地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

  60年的发展,让森林这座绿色宝库越发熠熠生辉,使林业这一古老的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回望60年经验与成就,审视当下历史方位,谋划未来发展大计,人们看到,把林业发展的现实与历史叠在一起,是现代林业的希望,是生态文明的未来。

  生态建设,造林为先。从改革开放那一刻起,植树造林就被我市摆到了重要的位置。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速了城乡绿化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奥运林、友谊林、记者林、结婚纪念林……应运而生,从企业到个人,身体力行参与改善生态面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树木认养、捐资绿化等尽责形式不断涌现。

  截至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共有120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尽责率为95%,共计植树6000万株,人均植树5株。全市建立义务植树基地40个,面积达2.5万亩。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市林业建设的加速,造林绿化在绿化山川之外,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山区、平原、城市,到处都有植树人的身影。历经林业的发展,植树造林已由生态建设的一个固定动作,被日渐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

  2009年是我省“大干三年,绿化龙江大地”的攻坚年,也是我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启动年。入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城林相拥、林水相依、生态和谐、宜于人居”的理念,采取了进一步强化行政推力、政策引力、干群合力等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突出抓好以春季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创森工作。今年全市计划完成工程造林158000亩,实际完成163079.9亩,是计划的103.2%。

  造林“质为先”。2000年以来,双鸭山市先后出台《造林质量管理办法》、《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我市营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和保存率三项指标稳步增长;林种结构得到优化、树种单一的情况得到扭转,林分质量明显提高。

  “保持青山绿水、提高森林覆盖率”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并列为我市经济发展中必须守住的底线之一,它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政绩观和价值观。在这种新观念的引导下,重视生态的保护,加快生态的科学重建进程日益成为全市人民的主流意识。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面临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时期,双鸭山市在实施造林工程的同时,积极探索治危兴林的途径和方法。从为国家经济建设生产木材,到走出“两危”低谷;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经济由原来传统单一的“独木支撑”,到一个以营林生产、多种经营、木材生产、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新型林区,无不展示着林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职工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林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林业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今年面对造林绿化的任务重、所需资金多的实际,我市各级政府普遍采取了向国家争取一部分、财政投入一部分、吸引社会参与一部分、干部群众捐助一部分等办法,多渠道筹措造林绿化资金。目前,全市已向上争取造林补助资金2750万元,全市公开接受社会捐赠665.55万元。真正体现广大市民是创森活动的建设者、受益者,创森资金取之于民,一定要全部用之于民的思想理念。

  林业发展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发展林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上下已达成共识,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毫不动摇地加快林业发展。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在总结辉煌成绩和可喜经验之余,我们在生态建设的这一页,能够清晰看见: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任重道远。

作者: 赵大勇 陈剑侠 董力刚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