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上海。10月1号前夕。
几位工程技术人员在全市各处爬高蹲下,忙着架设转播线,编辑记者们则忙着和各单位联系,告诉他们:明天北京有大事发生,大家务必打开收音机……
大伙儿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已经没日没夜地忙碌了好几天了。我们心里的感觉,真像是做梦一样,那金黄色的美丽的梦!
有这种心情的人绝不止我们这一小群人。
梦一般的事实很快展现了:10月1号,北京天安门上传来庄严的历史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鼓掌、欢呼、跳跃,已不够表达亿万中国人民的欢乐和喜悦,包括三百多万上海人民在内。他们刚从“蓬嚓、蓬嚓”的交谊舞中转过身来,学习了从西北传来的秧歌和腰鼓,现在,居然像模像样地拉出了一支支队伍,把欢腾的海浪掀得更高……
邻家大嫂已经四十多岁,今天竟然也参加了家庭妇联的秧歌队,穿着大红衣衫扭得满头是汗,让她的六十多岁的婆婆羡慕不已:“我要是年轻十年,也去扭一扭……”
土里土气的秧歌和腰鼓,让一向“洋气”十足的上海市民尝到另一种文化氛围的气息。“土”不就是我们脚下踩着的那一方土地吗?不就是我们生活的根基吗?经过了百年“洋化”的上海人,转得比别的城市人更快更猛。
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地度过了10月1日这个大节日,似乎还不过瘾,接下来在10月3日,几万群众又在人民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陈毅市长那满口四川腔又十分生动有趣的讲话,引起了大家的莫大兴味。“再多讲几句嘛!”大伙是第一次亲身领略到这位“新市长”的风采,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大会结束之后又上街游行,沿路又不断有人“加塞”,队伍越来越膨胀,再加上歌声鼓声相伴,汇成了一个浩大无边的欢乐的海洋。海浪汹涌彭湃,敲击着这个大城市的心脏。
有些人意犹未尽,接连几天,各区还有些较小规模的庆祝活动,形式相似,热情相仿,把欢乐的海浪延伸到更远。
一直到10月8号,举行了多姿多彩的水上大巡游之后,大家才算过足了瘾,踏踏实实地回到了各自的岗位。
在一个多星期里,我们电台的这几十个人的小小团队,基本都进行了全程实况转播,其忙碌程度自不必说。在转播过程中,为了填补空歇,编辑们还得临时写些短稿插进去。记得在那段时间里,好些本来与文学无缘的小青年顷刻变成了“大诗人”,一位小编辑随手写出了这样几句话:“啊,我的鲜红的血液,已如海潮一样狂奔,我的蓬勃的心儿,已如火山一样爆喷……”事后,他悄悄告诉我们:这几句话是某位诗人一首诗中的句子,他读了以后深深印在脑子里,看到今天这个场面,禁不住就“跳”出来了。大家听了一阵大笑。其实,这几句话,也代表了我们这一小群人的心情。
我们团队里有老区来的干部、南下的大学生、新吸收的小青年,也有原上海电台成员,其中有工程技术人员、编辑记者、新闻和文学爱好者……这时大家捏成一股钢绳,释放出最大能量。每天劳累十多个小时,但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使大家终生难忘。
虽然,这支团队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解散,其中一部分于上世纪50年代末去支援宁夏和青海的广播事业,至今仍留在那边,个别的已长眠于那边的黄土地里。十年前,也是为了纪念国庆,大家有一次在上海相聚的机会,回忆起1949年第一个国庆节的情景,禁不住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好几位忍不住频频用纸巾擦眼。
昨天,从宁夏退休后到珠海随经商的小儿子生活的老同事打电话来,还说起这些事,她说:“我现在太空闲了,想找点事做已力不从心。记得那年国庆节,我在人民广场广播台后面接听听众电话,那个手忙脚乱,耳朵嘴巴和手脚并用的模样,好像在做梦一般。”
人生如梦,但60年前的国庆节不是梦,它引领着我们亲爱的祖国和我们每个人迈开了向前奋进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