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近日落幕,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的影片《黎巴嫩》摘取金狮奖。毛茨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用富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深刻而自觉地反省了发生在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的战争。
《黎巴嫩》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发动对黎巴嫩战争的第一天,4名20多岁的以军坦克兵受命驾驶一辆坦克,“迅捷而简单”地冲入黎巴嫩村庄,扫清恐怖分子。然而,他们进入村庄后,很快发现所谓简单的任务变成了屠杀平民的噩梦,“杀人使命”使他们的内心陷入痛苦的挣扎。
影片的大部分镜头摄于幽暗、封闭和狭窄的梅卡瓦坦克内部。坦克里,忐忑不安的士兵面面相觑,通向外界的唯一“窗口”是配有十字准星的瞄准镜。透过它,杀戮的血腥场面历历在目:年轻男子毙命倒地,中弹老者奄奄一息,孩子拼命啼哭。而4个坦克兵也意识到,在密集的炮火中,这个无情的装甲杀人机器也随时可能成为他们的棺材。坦克内外光线对比强烈,如同生死两重天。当坦克兵幸运地与死亡擦肩而过,走出坦克时,他们恍然发觉无花果树是如此郁郁葱葱。
从瞄准镜这个既冷酷又感性的角度窥望战火纷飞的世界,这个独特的视角源自导演真实的经历。毛茨年轻时当过坦克炮操作手,饱经战争伤痛的折磨,如今他终于鼓起勇气将这段亲身经历搬上银幕。毛茨说:“我必须承认自己杀过人,我走不出这个阴影。我不指望得到宽恕,但我期望能够得到理解。这个影片是自我的释放。”他说他早就做好了被斥为“卖国贼”的准备。在以色列,给影片的嘘声的确和掌声一样响亮。
1982年夏天,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由,出动10万大军侵入黎巴嫩,6天内占领了黎巴嫩1/4的领土,除打死打伤数千名巴解组织成员外,还殃及大量无辜百姓。毛茨要谴责的,正是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残酷性。《好莱坞报道》撰文评价说,《黎巴嫩》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反战电影”。毛茨用这部独特的影片向战争说“不”,呼吁人类珍爱和平,这也是影片能够征服评委的深层次原因。
看完《黎巴嫩》,许多人都会暗自松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身处坦克和炮火之中。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幸运,仍然有许多无辜平民正遭受炮火的摧残。从这个角度说,《黎巴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震撼和情感悲悯,更是远离战争的现实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