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跟风吧,昨天进电影院看了《建国大业》,回到家里坐在电脑前回味一下,感觉两个词完全可以概括之:果不其然+不过如此。
果不其然,是对应之前网上风传的一句预测评论:一流演员二流导演三流编剧。看过影片后对此笔者毫无异议。
不过如此,是电影开始之后的5、6分钟里,影院里偶尔还有些评价声,经过前10分钟的脸谱轰炸后,之后的观影神经变得坚韧无比,没有赞叹,没有惊喜,无论情节还是表述手法都平平无奇。伴随时间的流逝,一个个超级龙套的闪过来又闪过去,露个脸、站个POSS就算爱国艺人了,就算传说中的1/172,仅此而已。
综观全片,实在是买椟还珠的现代版经典实例。
无论“建国”的曲折艰辛,还是“大业”的恢弘气魄,统统被所谓的上百位明显转移和掩盖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厚重被蝴蝶穿花般来去的明显穿插得支离破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笔者思维刚刚进到严肃的剧情里一点,就会蹦出一张脸在那晃来晃去,仿佛在冲着荧幕前所有的观众喊:“看我,看我,我是XXX”。肃重气氛至此破坏无余。也许导演找来如此多的明星参演在为了显示自己能力之外还有票房的考虑,但笔者要说,这根本就是多此一举,要知道,如此节骨眼,如此主旋律的题材,各种包场就足以让导演睡觉都乐醒,接下这个活实在是个优差。
笔者以为,用明星没问题,除了特型演员,增加30位不常出镜于此种题材影片的明星即可。但如此多的数量就是问题,一百多位明星龙套式参演,必然严重弱化影片的主题,使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现在的《建国大业》,除了应景,为报纸网站的娱乐栏目增加点击,于60年前那一代人的奋斗和付出,于6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没有丝毫意义。就算在后世的史笔下,记载它的笔墨也必然重点在一百多位当红明星的参演,之后才是纪念建国60周年。
建国大业是个好题材,但对《建国大业》这部影片笔者没什么好感,因为有人生生将“建国大业”拍成了“戏子聚会”。有几个成语,如买椟还珠、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任何一个用来形容《建国大业》都恰如其分,而且毫不冤枉。
能把一个主题如此重大的影片拍摄得如此无厘头,喧宾夺主宣传得如此不靠谱,还能得到认可,简直是思想散漫和举国娱乐致死的头号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