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界,流传着兰州大学师徒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故事。
1990年3月,秦大河作为“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中唯一的中国人,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几乎在同一时期,秦大河在兰州大学求学时的老师,著名自然地理地貌学家李吉均院士完成了对“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隆升问题的系统研究。
受师长探索精神的鼓舞,几年后,秦大河的研究生效存德成为首次以徒步方式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师徒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故事,成为兰大人勇攀科学高峰的生动见证和真实写照。
在兰州大学百年校庆到来之际,这样的故事让人感慨。从昔日不足百人的旧式学堂,到如今的全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00年来,一批又一批北京上海的高材生放弃都市繁华,不远千里来到环境恶劣的西部,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100年来,一代又一代兰大师生扎根祖国西部,以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执著和坚守,彰显了“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彰显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大踏步冲出潼关。”战火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却无法摧毁爱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信念。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破碎的河山,兰州大学的师生发出了“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的呐喊。爱国知识分子,不仅是民族觉醒的先驱,更是民族振兴的中坚。在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没有舒适的环境,没有便捷的信息,没有社会的关注,没有经济的“呵护”,面对朔风,背倚黄土,上世纪50年代的兰州大学却名师云集兵强马壮,为贫瘠的西部输送着精神文化的养料。
兰大师生的觉醒和奋斗,让人联想到另一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标杆——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国的名师、大家云集边陲小镇,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培养出一大批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涌现出诺贝尔奖得主,两弹一星元勋,国家领导人,170多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兰州大学、西南联大,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他们的崇高理想和奉献精神,不仅是中国教育界的鲜活教材,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教育的投入太少,教师的待遇太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们当然要不断增加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教师的待遇。可是,更应该大声疾呼的,是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使办学条件再优越,也不会出现人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有大楼、无大师”的尴尬局面。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人民共和国的辉煌,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离不开莘莘学子始终不渝的理想和奉献。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重温兰州大学、西南联大的感人故事和独特经历,我们深深地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