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教育理念缺失背后的家长“护送”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9-18 08:17:39

作者:朱四倍

进入9月,美国各大学纷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迎新生活动。每年美国大学新生报到时,许多家长都会“护送”孩子到学校,而且家长会在学校“逗留”几天。学校不光服务学生,也服务“家长”。(9月15日《广州日报》)

家长“护送”孩子到校,可能是我国公众非常“厌恶”的风景,但是,“厌恶”归“厌恶”,每年大学开学,新生报到时的家长从来不见减少而是看涨,似乎成了一道风景线。最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用“红包”奖励新生独立报到的做法,重新引发了舆论的热议:家长到底应不应该送学生?学生应不应独立报到?尤其在给大学生贴上“不自立”的标签后,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讨论中的复杂味道。

因此,美国的家长“护送”新生到校,并且还要“逗留”,而学校不仅要服务于学生,还要服务于家长,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如此的反差,说明了什么?

其实不独美国,在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护送”学生的传统。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家庭付出一定成本送子女上学,本质上是在购买一种特殊的商品——学校的教育服务。具体到家校关系上,顾客角色意味着家长有选择学校的权利,甚至有不选择任何学校而自己教育孩子的权利。事实上,美国家长的这些权利都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换句话说,美国家长“护送”孩子上学是权利的体现。

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是家长有权参与学校教育的实证。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重视。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逃学率及毒品的使用和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等。这也从侧面验证了美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教育的过程不仅只有在学校,它还包括家庭、社区的每一个领域。只有把这些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方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和睦的融合为一体,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最佳目的。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说,家长有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美国如此,如家长选择和参与已成为英国学校改革的口号,并且澳大利亚的经验证明,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相当重要,是成功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德国,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家长委员会,在有关教育的事宜方面进行监督。英国学校中的家长参与不仅被看作是一种权利,而且被各个学校看作对社会资助者更负责任的一种手段。

客观地说,我国的家长可能是世界上最关心子女学习的家长。但是,时至今日,这种关心依旧停留在把字您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子女当成是“光宗耀祖”的工具上,而没有上升到维护权利的高度上来。也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导致了家长“护送”在国外是权利,在我们是“溺爱”的尴尬。美国人中流行一句话:“看都不看就买一处房产,其结果十有八九会赔本。同样,家长对孩子巨大的教育投资,如果连学校都不了解,只能说明家长糊涂。”什么时候,我们到了这种程度,或许,“护送”学生的做法才不会产生争议。

应明确的是,当下社会,家长依然需要承担子女的教育职责,而不应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拱手相让、全权委托。因为单靠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在缺乏家长参与的前提下也难以担当家庭的期待。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家长参与教育仍处于较低的初级水平,并且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笔者看来,惟有理性反省,才能出现多赢的局面,而不是年年陷入舆论的话语陷阱。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