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究竟什么人能评为名师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9-16 08:45:27
    当前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媒体发布的新闻事实不清,以讹传讹;遇事总喜欢从批判的角度来看待,而不是探寻新闻的真实性;看法越偏激越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越容易引起舆论的呼应;许多议论不是客观冷静的分析,而是建筑在错误的假设之上。对于教育问题的看法,尤其如此。

    据说有人做了统计,在新一届百位国家高校教学名师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于是媒体推波助澜,声讨者众;甚至还出现了“校园官僚化”的疑问。

    究竟这样的统计是否真实、有无道理,这些名师是否名副其实,究竟什么人能当名师,却无人深究。这既暴露出部分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淡薄缺失,也折射出某些民间舆论的盲目跟风。

    这百位教师是否都具备名师的条件我不敢打保票,也不能否认有以官谋名之人的存在。但仅因担任行政职务,就否定其成为名师资格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蔡元培、胡适都是一校之长,谁敢说他们不是一代名师?

    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位华人科学家,谁没有担任过实验室主任的职务呢?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少教师都是“名而优则仕”,先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了成绩、有了一些名气,而后走上业务领导岗位的。反倒是那些大学毕业时就搞了行政的人,再能回到业务岗位上的寥寥无几。

    总说不能让外行领导内行,大学的业务管理尤其更是如此。不但不懂专业的人办不好大学,就连专业差的人都很难管好学校。这并不是说一个业务尖子就一定能管好学校,但大学的各级管理者在业务上必须有一定的造诣。如果能两者兼备则更佳。

    鉴于大学管理的这一特殊性,需要一大批业务很强的教师参与管理。特别是教研室、实验室的主任,以及主管教学、科研的院系领导,一般都应是由业务骨干来担任的。这些岗位本身就是专业业务领域,而非纯粹的“行政”官员。

    涉及名师的评选标准,我以为不要对“教学名师”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隘。和中小学的教学名师以讲课为主不同,我国大学里的多数教师都有教学任务,同时兼做科研;教学还包括实习、实验等多个环节。作为名师要上讲台没错,但并非除了讲课什么都不干。目前,只讲课的大学老师,恐怕绝大多数是“讲师”。

    对于媒体的批评和舆论的指责,也不能一概否定。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评选的机制。比如,在相关教育网站上公开候选人的情况,而不只是公示一下评选完毕的姓名,应让公众了解乃至参评,看看他们到底够不够名师的标准。(北京林业大学传播学教授 铁 铮)

    链接

  全国百名高校名师中,北京占了13位:

  段连运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杉

    北京大学医学部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人民医院院长

    赵敦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艳梅

    清华大学化学系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宏斌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移芝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主任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安全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天伟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斌贤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永臻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系主任兼水污染控制室主任

    徐群渊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郭淑珍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声乐教研室主任,教授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