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不上课为何还是“教学名师”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9-14 08:34:29

作者:王军荣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昨日,经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9月11日《长江日报》)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意料之中,像每年评出的各级劳模,同样不也是“官”居多?其实,“教学名师”九成有行政职务,又岂只是在高校?中小学何尝不是如此?

“教学名师”,本是为那些一线教师所准备的,担任行政职务的书记、校长们往往都不上课。即便是上课,也上不了几节课。不上课怎能评上“教学名师”?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那些手握实权的书记、校长怎么会对“教学名师”这顶冠冕无动于衷?只要他们想要,就得先让他们“上”。一线教师能有10人,恐怕是书记、校长们“大发慈悲”遗漏下的。

现在评“教学名师”之类的荣誉,往往是通过数字量化评出来的。而行政职务在其中所占的分数比例较高。一线教师与其相比,肯定吃亏。毕竟制订评比制度的“思考者”,本身就是个“官”,“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在他们身上也就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育的希望就在一线教师手中,他们才是教育的“脊梁”,但他们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那些不在一线的行政人员却手握实权,这就是导致不上课的校长书记却被评上“教学名师”。说到底,其本质根源还在于高校的行政化。 教育的行政化,已经使教育变得遍体鳞伤。不仅使一线教师失掉了教学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们强烈地感受到校园的“官”气冲天。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重庆师大9日举行的“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称,部分女大学生出现了“傍大款”的观念,“这是一种悲哀,我感到很痛心”。女大学生“傍大款”固然让人心痛,但高校是否有责任?一个将“教学名师”全揽在自己身上的书记、校长能阻止女大学生“傍大款”吗?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