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休闲 > 运动健身 正文
秋高气爽要警惕 对抗秋燥有妙招(组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9-14 08:21:23

  导读:俗话说“多事之秋”,其实秋天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个值得警惕的疾病多发季节。尤其是秋燥症,它说病不是病,却又能让绝大多数人都“难逃罗网”、难受不已。对于工作忙碌的白领来说,能在秋季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去秋燥的视频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一、简单又实用---去火凉茶

  市面上的凉茶分为很多种,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选择喝哪种凉茶。凉茶分为:清热泻火茶、清热祛湿、清热解毒、清热解暑、解表清里以及专攻某个部位的火的凉茶。这些凉茶的配方也有所不同。

  1、清热泻火凉茶:


清热泻火凉茶
清热泻火凉茶

  这类凉茶适用于外感风热与里热证,如高热,目赤肿痛,咽痛,牙痛。主要配方为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桑叶、白茅根、甘草,药性平和, 清热生津。

  2、清热祛湿凉茶:

清热祛湿凉茶
清热祛湿凉茶

  这类凉茶适用于湿热证,如困重,纳差,口粘,苔腻。主要配方是五花茶,即金银花、菊花、槐花、葛花、木棉花,这种凉茶还能兼解酒去湿、健胃消滞。有时也配加芦根、甘草。

  3、清热解毒凉茶:

清热解毒凉茶
清热解毒凉茶

  这类凉茶对风热感冒、热血毒痢、痛肿疔疮效果好。可选用金银花茶:金银花、山芝麻、菊花配方。

  4、清热解暑凉茶:

清热解暑凉茶
清热解暑凉茶

  这类凉茶适用于暑热证,如在三伏天,汗多,口渴。这类凉茶可选用六一散,即6份滑石加一份甘草煮水,消暑有奇效,非常适合建筑工地、炼铁厂的工人。

  二、美味又有效---秋季防燥汤

  1. 菱角素肉汤

单纯清热的凉茶
单纯清热的凉茶

  时间:30分钟

  材料:香菜少许、素火腿100公克香菇6朵、菱角300公克

  调味料:盐1匙、味素1匙

  要领:菱角买以剥壳的较方便。

  做法:

  A、将香菇泡水泡软。

  B、素火腿切块,香菜切末,菱角洗净。

  C、将菱角、香菇入锅中,加入素高汤,煮开后转小火煮熟。

  D、再加入调味料、素火腿,煮上2分钟后,洒上香菜即可。

  2、莲子素肚汤

有解毒功效的凉茶
有解毒功效的凉茶

  时间:40分钟

  材料:素肚2个、黑枣12个、莲子150公克、枸杞100公克

  调味料:盐、味素各适量、胡椒盐少许酒2大匙

  要领:素肚要浸腌足够的时间,才能入味

  做法:

  A、素肚加胡椒盐、酒拌匀后,浸腌15分钟。

  B、腌好的素肚放入热油中略炸1分钟。

  C、过油后的素肚哉莲子、枸杞,黑枣、盐、味素及清水适量,放入电锅中炖煮25分钟即完成。

  3、玉米清汤

有祛湿功效的凉茶
有祛湿功效的凉茶

  时间:1小时

  材料:黄豆芽100公克、甜玉米梗2条、红萝卜1条

  要领:用慢火久熬,味道才会进入汤头。

  做法:

  A、将甜玉米去粒留梗,红萝卜切块、黄豆芽洗净。

  B、将全部材料用慢火熬煮1小时即可。

  4. 南瓜奶油汤

有利咽功效的凉茶
有利咽功效的凉茶

  时间:30分钟

  材料:南瓜1个、鲜奶油50公克、西洋芹菜100公克

  调味料:盐1小匙、味素1/2匙胡椒粉少许

  要领:南瓜切成小块,较易蒸熟。

  做法:

  A、将南瓜去皮及籽后切块,再将西洋芹菜榨汁。

  B、南瓜蒸熟后,捣成泥状。

  C、南瓜泥放入锅,再加入西洋芹菜汁、高汤及鲜奶油,煮开后洒上西洋芹菜叶末即可。

 三、甜美又养颜---美味水果餐

   1、梨

梨

   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2、石榴

石榴
石榴

   石榴性温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烦渴不休者,可作食疗佳品。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杀虫止痢,可治疗小儿疳积、久泻久痢等。

   3、葡萄

葡萄
葡萄

   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熟蜜浓煎收膏,开水冲服,治疗烦热口渴尤佳。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补益。葡萄制干后,铁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加,是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4、苹果

苹果
苹果

   苹果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尼克酸,维生素C、E及钾、磷、镁等微量元素,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生津健胃、健脾消食等作用。苹果能通经活络,调营卫而通神明,对于风热邪毒壅塞所致的清阳不升,以及病久入络,经脉阻滞所致的头痛有明显缓解作用。

作者:    来源: 新浪网     编辑: 林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