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祝颐
近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年级新生报到有惊喜,学校给所有独自来校报到的新生发放“红包”——100元现金或者同等价值的手机充值卡。日前,中青政学工部透露,经初步统计,约有1/10的新生将能获得此奖金(据介绍,今年该校报到新生总数为1145人),名单将于近日公示于校内网站上。这还是高校首次物质奖励独自到校报到学生。( 9月9日《成都商报》)
平心而论,孩子考上大学是家长心中的骄傲,甚至是家长梦想的延续。家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想亲眼看看大学校园,感受一下孩子的学习环境,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上千名甚至更多的学生和数倍于学生数量的家长涌入校园,不仅给高校工作带来压力,也给家长住宿、吃饭造成不便,对学生熟悉大学生活环境、精神断乳造成干扰。而且,近来各地多发的聚集性甲流流感病毒也给高校疫情防控带来不利影响。
与其他高校对“送学潮”进行限制相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独自报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尽管百元红包金额不大,但是此举具有教育导向意义,并非作秀。而且这样的正面教育思路比限制家长送学更显人情味,值得称道。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余温不减的“送学潮”以外,家长溺爱孩子,不给孩子精神断乳,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报道说,北京某大学学生每个月准时把脏衣服打包邮寄给远在兰州的妈妈清洗。因为担心女儿不会吃感冒药,东北某家长坐飞机给远在青岛读书的女儿送感冒药。福州李女士在电话中听说读大一的儿子想吃妈妈包的馄饨,赶头班飞机给儿子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有的家长干脆代替孩子应聘试岗。
家长把对孩子的爱全倾注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习惯、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子女出门上学,不少家庭倾巢出动,家长替孩子办完一切入学手续,整理床铺、买饭菜票、打扫宿舍卫生,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孩子生活有什么闪失。有的家长干脆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当起专业陪读。于是有的学校附近形成了陪读经济链。而且这种陪读链条还有从中小学向大学延伸的趋势。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本无意对满怀喜悦“送学”的家长说三道四,家长与学生或许根本不在乎“送学”花费与百元奖励。但是看到“高校奖励独自报到新生”的校园小插曲。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应引起反思。如果家长爱孩子就应尽快松手,不能让家长的“厚爱”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甚至重复千里邮寄脏衣服,打飞的送馄饨之类的溺爱故事。
表面上看,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孩子对父母依赖感太强,这是孩子不会做事、不会洗衣服、不会吃感冒药,依恋妈妈所做饭菜口味的直接原因。但是笔者认为,家长如此越俎代庖,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锻炼的机会。孩子不主动与生活接触,其独立生活观会日益变得消极,对父母的依赖感将更加强烈。如果长大成人的孩子,不会基本生活技能,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怎能指望他们(她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独当一面?溺爱孩子显然不利于孩子大胆融入社会。
家长庇护得了孩子一时,庇护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长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孩子考上远离家乡的大学,正是让孩子独立,给孩子断乳的绝好时机。其实,解决的办法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孩子自身要有独立意识和敢于接受生活挑战的勇气,不怕苦、不怕累,锻炼自己从独自报到、洗衣服、吃感冒药这样的生活琐事做起;另一方面,家长应该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放手让其参与生活锻炼。透过高校奖励独自报到新生的新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劝劝天下溺爱孩子的父母:如果你爱他(她),请你放开他(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