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没有富丽堂皇的优雅环境,没有名师大家设计的精美餐具,更加别指望有设备完善的酒窖和通过资格认证的侍酒师,但这里有热闹,有镬气,有人情味,还有广州人所热爱的味道与气氛—这里就是广州的大排档。
社会学中有一个评价人是否富裕的标准:是他用于解决吃饭问题的花费占全部收入的百分比,比例越低即表示这个人越富有。尽管广州的GDP在2008年全国各大城市中排行第三,成绩不俗,但我想,倘若以上述的标准来评判,广州人未必如此富裕,因为我们太爱吃了!所谓“食在广州”,不仅仅是指广州这个地方拥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佳肴,还包含着广州人对食物的强烈爱好。
在同福西路有一家老字号鱼蛋粉,几十年来,其“简约”的门面、桌椅、餐具,甚至服务员大姐们酷酷的表情都没有变过,卖的也只有一碗鱼蛋粉。而恰恰就是这碗内涵丰富的鱼蛋牛丸炸鱼皮和潮州秘制辣椒酱牵动着无数人的胃口,每次光顾都像老鹰等小鸡似的对快吃完的人的座位虎视眈眈。门口停着私家车是常有的事,宝马之类名车更是家常便饭。这是一个典型例子,反映了广州人对食物专注:只要东西好吃,不必计较环境,不必计较服务,吃着碗里的,想着还是碗里的,自得其乐。
当然,鱼蛋粉只是一个小吃,只能一个人心血来潮去过过嘴瘾,那么一家大小共聚天伦或老朋友们聚会呢?广州人是出了名的务实,不太追求华丽的环境和讲究的排场,而且精打细算的美德也会拒绝去支付那些非必要的成本,宽敞明亮即可过关;广州人对食物热情高涨,如果只有一种风格和口味是远远不能满足的,所以要选择多味道好。综合以上两大条件,最符合的地方便是大排档!
大排档是广州人的生活法则。吃大排档没有时间的讲究,也没有情调的讲究,好吃才是重点,这也正好回归“吃在广州”的城市评价。大排档见证了生活的热度,也打开了生活基本的味道。每个广州人都有自己内心的大排档地图,也都有自己的大排档菜单。对重要的大排档招牌、特色菜了如指掌,应该算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
鱼香茄子煲,凉瓜牛肉片,菜心炒鸡杂,豉汁蒸鱼头,烧排骨,果汁猪扒或咕噜肉,还少不了一盘满满的干炒牛河。即使不看菜单,在大排档里随便讲出这几个名字都肯定不会落空,而且没有哪家做得不好吃的,如同过少林寺的木人巷,如果这些小菜都做不好,早就被淘汰了。
如今在广州无人不识的炳胜,最早也是从大排档起家的,尽管现已发展成有多家分店的高级食府,鲍参翅肚应有尽有,但最受食客们欢迎的还是当初那些老少咸宜的广东小菜:脆皮叉烧、和味猪手、水晶鸡、顺德鱼生等。许多老广州喜欢调侃地称炳胜为“高级大排档”,这并不带有任何贬损的感情色彩,只是“大排档”在大家心目中本来就分量十足。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开在广州这个饕餮的天堂,像炳胜那样的餐厅会否还是现在这个样子?
醉赏食:最想吃咖喱
这个店名的粤语发音与“最想吃”谐音。听说老板是马来西亚华侨,所以这里的特色是中国菜crossover新马泰风味。咖喱蟹与咖喱鱿鱼筒是最抢手的菜式,虽然跟其他大排档一样经营到深夜,但这两道菜通常在晚饭时段就沽清,宵夜基本上是吃不到了。阿Q一点安慰自己,太晚了吃这么高热量的东西也不太健康—酱汁浓、肉蟹肥、鱿鱼厚,而且厨师慷慨地下了不少椰浆,算一算这盘菜的热量极高,爱瘦的女士面对它肯定要纠结一番!最让人难以抗拒的咖喱汁捞饭,又加了N百个卡路里。
虽说是新马泰风味,但沙爹类显然比不上招牌咖喱,卖相看起来也有点让人疑问厨师是不是比较少做这道菜?想清淡一点的话,以茶叶为主题的菜式也颇得街坊们的欢心,如茶香虾、茶香蟹,茶香竹肠等,茶的味道被肉类完全吸收,富有中国特色。
到了夜宵时段,厨房的烧烤炉便开始繁忙起来,最多人点的烧蚝、烧青口、串烧虾等,个人而言对串烧虾的印象最佳,虾壳被烤成脆脆的,像虾片,一口咬下去外脆内软,虾的鲜与炭烧的香加在一起,很有滋味。
酸菜鱼:穗化川菜
广州是出了名的外来人员集中城市,而且广州人本身就嗜吃,所以像酸菜鱼、口水鸡、水煮牛肉等火辣辣的川菜非常受欢迎。当然,既然来到广州,多多少少都要被本土化一下,例如减辣或者设置微辣级别供客人选择,菜单上还要增设几个迎合本地客人的小炒。
这家酸菜鱼,就是一家典型的本土化川菜,顾名思义,招牌菜当然非酸菜鱼莫属。酸菜和鱼的量很足,鲩鱼片很滑,酸菜也算爽脆,你能从中感觉得到鱼的新鲜,有时候还能看到—虽然不像大酒家有一排排专门展示海鲜河鲜的玻璃缸,但你也能经常看到厨房的师傅在门口养鱼的大塑料桶里捞起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拿进厨房。
此外,最受欢迎的菜式还有干锅肥肠和红烧鱼:肥肠是预先炸过的,入口松软,不会有嚼不开的尴尬,而且猪肠的分量比其他干锅类菜式要多,以为吃完了,在辣椒圈与豆角干之间翻一翻,还能发现很多惊喜;红烧鱼吃味道也吃看头,一个长方体的不锈钢烤箱,上面放着一条鱼,下面熊熊火焰烧啊烧,非常刺激,但夏天吃免不了要出一身汗。不仅火辣的滋味让人上瘾,这里也以“抵食夹大件”(价钱便宜分量足)赢得不少口碑。
泰源食家:中庸之道最可爱
印象中的宝业路,是自广州地铁开通的那几年才开通的,宽阔的大马路两旁建了不少商铺,以前做其他买卖的时候,可以用生意惨淡来形容,但自从大众化的食肆一家一家陆续冒出来之后,整条路便开始繁华起来,有做粤菜的,川菜的,咖喱的,潮州风味的,甚至还有小酒吧。在这条“食街”上随便挑一家人气鼎沸的都不妨一试。
倘若只要推荐一家,我会选择泰源食家。因为这是比较中庸的一家:两层的楼面,与其他店相比不算大也不算小;粤菜主打,没有过分刺激的口味,但胜在菜式丰富多样;虽然服务员也是行色匆匆,但食物的摆盘比较精致,这一点让人感到在大排档少见的心思。每一桌客人必点的是招牌肉丸,材料除了有新鲜猪肉,还有蟹子和绞碎的木耳,几种材料相互作用,吃起来层次分明,爽口鲜美。连招牌菜都这般圆滑可爱,所以我说它中庸嘛。一起上吧,猪油炒菜心、芥辣猪肚捞起、葱油鸡、酸菜鱼……美中不足的是桌子不够大,每一次都放不下我们点的菜。
荷香居:专业级服务
这是市内知名度较高的大排档之一,规模也比较大,“大厅”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竹棚,就搭建在荷塘边上,棚上还爬着一些不知名的攀藤植物,气氛很田园。荷香居的成名作是荔枝木烧鸡,据说刚开店的时候客人都是为了这一只烧鸡慕名而来的,不过近两年听到的争议颇多,例如大鸡变小鸡,不是用荔枝柴来烧的等等。我自己就觉得中规中矩,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化,也不像争议中那么让人失望。
而不得不称赞的是他们的服务,不知道是我的运气好遇到高人,还是真的人人都训练有素,服务员的效率非常高,虽然不至于像五星级酒店那么温文尔雅笑脸迎人,但只要你一举手,总有一个能马上出现在你身边,分汤分菜的手法快而纯熟,对自家的菜式都了如指掌,我曾经一度怀疑这里的老板是不是酒店出身的,对服务员进行过地狱式训练。
虽然招牌烧鸡备受争议,但毕竟是规模这么大人气这么旺的店,菜式的味道还是有保证的,而且选择超级多,鸡鸭鹅鱼猪羊牛,都颇有农家特色。
永红土家菜农庄:干逼鹅鹅鹅
从环境上讲,这里很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农庄形象,像荷香居一样也有个竹棚“大厅”,而且还有许多别具一格的“包厢”,或许说草寮更加贴切一些,看来芳村一带的大排档都喜欢走原生态路线!地点虽然有点偏僻,但其实也有公交车能到,自驾车当然更方便一点。
大家远道而来,无非是为了一尝招牌干逼鹅的滋味,不要听到“干逼”就以为是我们平时吃干锅鱼子干锅田鸡那种下边点个酒精灯的小不锈钢锅,而是真真正正家里炒菜的大铁锅,烧炭炉的。一大锅满满沉沉的焖鹅端到桌上来,盖子打开,蓄势已久的唾液免不了汹涌而出。鹅肉预先已经焖好,看它的松软程度应该是店家花了不少时间的功夫活儿,下面垫着的芋头吸收了浓郁的汁液,又粉又香。一锅鹅的分量如果只一家三口吃,肯定是得打包,再点些青菜萝卜下锅就够了,如果人够多的话,可以再要一些其他配料,像支竹、豆腐、莴笋等能吸附味道的素料最为合适。此外,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淡水鱼供客人选择,既可火锅也可清蒸,还有黄鳝饭和番薯饭,都是很多客人的必点心水。
鱼米之乡:水库鱼三吃
这也是规模较大的大排档,可以坐在户外,也可以选择室内—大得像厂房一般的大厅。位于番禺祈福新村旁边,祈福小区里住了不少香港人,所以店家在门口放了一张香港食神“滔滔”竖起大拇指的照片以作招徕。
既然名叫鱼米之乡,招牌菜想必跟鱼和米有关。粥水火锅是这里的特色,一坐下,服务员就端上来一大锅粥水,最受欢迎的吃法必然是“水库鱼三吃”。首先,到琳琅满目的海鲜区挑一条生猛的水库鲩鱼,根据人数的多少而决定鱼的大小,比如说10个人吃一条5至6斤的就差不多了。然后,鱼被分成三部分来烹调:最早上桌的是鱼生片,伴有一些姜丝,鱼生片放在大锅粥水里面烫一烫滚一滚,就可以吃了,新鲜鱼肉的味道自然不会差,滚到最后,那锅粥都是鱼的鲜味,食客们都会以喝上一碗没有鱼肉的鱼肉粥作为本餐的圆满句号;第二道上的菜是豉汁蒸鱼头,非常广东的做法,鱼头要趁热吃,否则凉了容易变腥;最后一道,是香煎鱼排鱼骨,加入咖喱和孜然腌制,非常香,而且煎香以后洒了些水小焖过一下的,所以吃起来肉质嫩滑不会觉得干。如果人数不多吃不下一条鱼,其实也可以单点些鱼片、青菜等火锅料,粥水是可以无限量加的。此外,红葱油淋鸡和烧鹅也是曝光率很高的菜式,值得试试。
知青山庄:即点即烧鸡
知青山庄位于火炉山的山脚,空气清新,农家味十足。这里也属于天河区范围,位置有点偏,通常都是自驾前往的,在快到的途中会遇见不少在卖木瓜的农民大嫂,自家种的木瓜非常甜非常多汁,每一次光顾都很满意。会组织去登火炉山的公司、团队,肯定也会把到知青山庄吃饭列在他们的行程之内,视为一个重要的活动环节。
区别于其他食肆上的茶叶茶,这里上的是罗汉果菊花茶,清润降火,在茶方面增添了不少印象分。跟芳村的荷香居一样,这里也以烤鸡闻名,而且好评如潮未受争议,即点即烧的烧鸡皮脆肉嫩,咬下去鸡肉还会渗出肉汁,注意,那不是肥油喔,是香香的让人觉得有点感动的肉汁!可能是烧鸡的风头太盛,所以相形见绌,其他烧烤的肉类感觉一般。至于小菜,清蒸山水豆腐、烧汁茄子、山坑鱼、茶树菇炒牛肉等上桌率都很高,可是略嫌上菜慢了一点。或许是农家的优势,这里青菜特别清甜,菜心、番薯叶、小白菜等,所谓的“有机”,应该就是这个味道吧。
冰之恋:冰镇人气王
有人说,看一家馆子的卫生做得好不好,看抹布就行了。看到冰之恋的洁白抹布时,我心里默默给它加了印象分。这间店称呼它为“大排档”,似乎有点不公平。好歹人家场子敞亮、干净整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大排档。然而,在广州吃冰镇料理的价格都很高,相比之下,这家“冰之恋”出品新鲜,价格合理,比起大排档有过之而无不及。店面藏匿在上下九商圈一个不起眼的二楼,若不是有心寻找,你肯定会错过这家低调的人气食肆。
这里的老板原本是做海鲜采购的,而后自立门户,专攻冰镇菜系。每天早上,老板都亲自去到海鲜市场挑选食材,每一款都要过他的火眼金睛。若不是新鲜上乘的材料,他宁可停牌也不会上桌,求精求质的执着可见一斑。这里的冰镇凉瓜很出众,经过处理的凉瓜苦味大降,却仍留有清新的芳香,蘸着白糖入口,消暑又开胃。冰镇北极贝和冰镇八爪鱼同样可圈可点。尤其是北极贝,个头奇大,口感非常鲜甜,一例38元有七八片,用广州俚语来形容便是“好抵食”。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饮品全部由新鲜水果制成,绝不勾兑甜蜜素和添加剂,用的是货真价实的冰糖,价格公道,也是必试的款式。
富康鱼庄:真的蚝味道
果真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广州人爱吃生蚝是出了名的,无论是炭烧、煮粥,还是煎炸,清蒸,甚至是生吃,做法五花八门。但是在市区,能吃到新鲜生蚝的机会着实不多,而这一家大排档尽管隐蔽难寻,却是值得按图索骥去食生蚝。
这里的横琴大生蚝18块钱一只,个头有手掌大小,号称“珠海横琴无污染生蚝”。试过,真的新鲜干净,没有一颗泥沙,细细品味甚至有海水气息涌上鼻腔,加上柠檬汁便一口拿下,你可以感觉到生蚝软软地在口中被嚼碎,鲜美的蚝汁顿时爆满整个口腔,真是连舌头都不想放过。
蚝的做法有许多,不敢生吃的朋友可以试一下炸蚝。除去外壳的生蚝外面蘸了面粉炸得焦脆,一咬就从里面喷出鲜美的汁水,令人赞叹。除了生蚝和鱼生这两种招牌菜,这边的其他菜式味道也不错。“蚝水浸鸡”鲜甜嫩滑,用蚝水吊出鸡味,做法比较少见,值得一试。
潮州皇都砂锅粥:活力夜生香不知道是夜生活带旺了大排档,还是大排档挺起了夜生活,广州的每一个夜晚都如此灯红酒绿。天河立交这一块是出名的大排档集中地,从KTV和PUB出来之后,许多人会驱车来到这边,喝一碗砂锅粥,润润嗓子,补充元气继续再战。
这里没有价目表,全靠口头点菜。粥可选一种底料,也可双拼,如沙虾粥、田鸡鳝鱼粥等。最实惠的做法是沙虾粥,每位只需20元。最热门的款式则是虾蟹粥,螃蟹选取的是膏蟹,煮出来的粥金黄绵软,香气扑鼻。粥里面放了新鲜的排骨提味,更显清甜,粥也是地道的潮州做法,颗颗分明,不像是广州的无米粥那般熬得米粒都融掉。老板强调,他们每一份粥都是生米煮成熟饭,即点即做,非常新鲜,所以起码要等二十分钟方能上桌。他建议客人要去之前先打个电话订餐,省得心焦。
除了招牌的砂锅粥,这里还能找到非常地道的潮州家常菜,如每日空运而来的煎巴郎鱼、炒薄壳等,花生米和萝卜丝都是免费无限量供应。许多在广州生活的潮州人都喜欢到这边寻觅家乡的风味。你看深夜路边停着的车龙,便是好滋味的最好证明。 (文/Bobo.J,DDB 图/Bobo.J,Franky@Neowo)
广州大排档精选
醉赏食:西华路352号
酸菜鱼:西华路346号
泰源食家:宝业路49-51号
荷香居:芳村大道中洞企石路(茶叶市场中心馆斜对面)
永红土家菜农庄:芳村花溪路9号之一(近坑口电子数码基地)
鱼米之乡:番禺市广路290号(祈福食街对面)
知青山庄:岑村火炉山森林公园(车管所斜对面路口)
冰之恋:多宝路131号多宝市场二楼
富康鱼庄:大南路82号富海商业中心D座
潮州皇都砂锅粥:广州大道中空军医院东侧自
编32号(近天河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