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对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们来说格外特别:人大今年首次推出为期4周的暑期国际小学期,免费为本校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也面向全球招收国际学生同堂上课;传媒大学也首次增加一个为期两周的实践学期,为明年正式推出三学期作好铺垫。
与此同时,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理学院等南方高校,也将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实行以增加小学期为主要形式的学期制度改革。如何看待新一轮的“小学期热”?学期制度改革真的如专家所说的“已成为高校教学制度改革一个自发的重要方向”吗?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学期制度改革为何而来
【更多的是解决传统二学期制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实践环节的问题】
早上七点半,人大新闻学院学生小高急急忙忙地从知行楼下电梯,直奔明德主楼教室“占座”。对小高来说,新开设的暑期国际小学期是那么新鲜,他选修的《二十世纪国际史中的文化政治》由来自牛津大学的蒋迈(Matthew D Johnson)讲授,离上课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就“人满为患”。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试办过暑期学校,但因为当时办学目标不明确、机制没有理顺等原因而没有坚持下来。2004年,北大参照美国一些大学的学期制度,空出12周时间,进行暑期学校模式试点。与此同时,中科院研究生院也推出“夏季学期”,请两院院士等为研究生上课。随后,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也相继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安排,开设了形式不一的“小学期”。可以说,2005年前后,我国大学出现了第一次学期制改革热潮。
以北大、中科院研究生院为代表的暑期学校模式改革,更多的是解决传统二学期制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认为,二学期制是根据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和实际办学需要制定出来的,它经实践检验并沿袭多年,但在现代教学环境下,其弊端也日益明显,如课程节奏慢,教学科研效率低,辅修和双学位制难以有效推行,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实现共享。以北京大学为例,自2004年开办暑期学校以来,除了本校名教授开设课程外,还邀请了央视百家讲坛名师、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中科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钟万勰等一批知名学者到校授课,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各学科前沿的知识。
更多高校的小学期瞄准的是实践特色。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更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多数用人单位招聘时总以“有经验者优先”,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训练显得十分必要,但在传统二学期制模式下,学生参加实习锻炼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让实践教学系统化,这是我们开办小学期的目的。”北京城市学院教务长成运花说,一方面,原来学生的实习时间过短,有些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短期的实习生,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里学到知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另一方面,注重实践特色的小学期可以弥补正常学期教学的缺漏和不足,如学习银行前台业务的学生需要练习点钞,平时在课堂上根本没法安排,但小学期则非常合适。
当然,授课和实践在小学期开办过程中也不是绝对分开的,更多的学校是二者兼具或略有侧重。今年9月,中山大学也全面推行“三学期制”,采取18+4+18的模式,即一学年由两个18周长的长学期和一个4周半的短学期构成,各专业的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长学期,而短学期除了组织学生进行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实践外,还跨校区开设了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等。
小学期的运行管理之道
【小学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工资、教学计划等都要作出调整】
“最初办小学期,学校压力特别大,该怎么安排一点经验都没有。而且因为缩短了假期,收取一定的实习费用,部分学生很不理解,还告到媒体去了。”成运花回忆2005年学校首次开办小学期时说。
每一所实行小学期的高校,都面临很现实的管理问题。黑龙江大学2006年就曾因三学期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终止。当时校方的说法是,实际进行情况与“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的预想相去甚远。
“开放性、国际化、服务性,是北大暑期学校的三个关键词,现在也成了我们的特色。”卢晓东说,北大暑期学校是对校内外所有大学生开放的。自2004年试办以来,北大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管理规范,如研制使用网上注册选课系统和费用支付体系,方便校外学生选课、交费。学校还利用暑期宿舍的修整和维护时间,尽可能地为校外学生提供廉价的学生宿舍,并逐步提供图书馆和网络服务等。开放小学期课程还建立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2005年,北大就此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学生通过申请经核实、转换,便可把成绩转入在校成绩单。在国际性方面,近年来北大除了把国外知名学者“请进来”,还出面联系并派学生参加国外知名学校的暑期学习。在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及学校的鼓励下,学生自行前往美、英、日、韩等国家的高校上暑期学校的人数逐年增多。
即使是众多只对校内学生开放的高校,小学期课程灵活开放的理念特性,决定了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学分制、教学计划、学期收费等,都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再如教室的使用、学生的暑期服务、教师的工资补贴等,都无疑会加大学校的管理压力。
安排学生到企业单位实习,是北京城市学院小学期里的主要工作。成运花介绍说,对于小学期里自行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还安排老师进行跟进、监督,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有比较严格的管理和考核标准,其成绩将作为必修学分纳入管理,如果成绩不及格,将直接影响毕业。“现在到单位盖个章太容易了,如果不进行严格管理的话,小学期就会流于形式。”成运花说。
学期改革没有现成模式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来确定小学期的定位,切忌跟风】
“实行三学期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大学生因为社会实践少而导致的就业难问题。”西南财经大学教师陈启章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成了很多学校的工作重点。在有限的本专科教学时间内,如何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学识、积累经验,成了各学校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在目前实行“三学期制”或“四学期制”的高校中,不乏参照他校模式而开办小学期的,但也存在消化不良的问题。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一署名为“输在天涯”的学生,对在暑期被学校“赶进”流水线实习感到不理解,称其为“放羊式”的教学管理,自己很难有收获。另外,小学期开设的课程能否像大学期一样“货真价实”,也在部分高校成为问题。
应该说学期制度没有绝对好坏之分,改与不改,都应该从本校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际效果的改革形同虚设。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目前暂无实施三学期制的想法。三学期制应该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它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训练,但毕竟传统的二学期制优势比较大,特别是在广东这个地方,夏天时间长,二学期制的暑假假期比较长,可以让师生舒心过暑假。
对于已经实行小学期的高校,如何完善其正常运转不容忽视。对于实行开放性的暑期学校项目的高校,卢晓东认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是课程互认和学分转化制度的建立问题,这一制度的缺位已经成为学生自由流动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障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小学期课程,高校间资质和学术质量的对等确认、课程成绩的转换、学校认可学分数的限度等,都将成为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随着实践型小学期的开展,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高校管理的难题。成运花说,学校在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实习时总是提心吊胆,有些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不强,企业一般也不为学生购买保险,学生的安全保障只能依靠学校,一旦出了事,学校就得承担相关责任。“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样才有利于小学期的健康发展。”成运花说。
学期制度改革,不是教学时间的简单调整,也不只是出台某项规定或拿出某个方案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并且,不同高校的学期制改革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对于目前国内高校又一次兴起的小学期热,卢晓东认为,这是值得期待的一种趋势,如果更多的暑期学校建立起来,那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成运花则表达了她的某种忧虑。成运花说,开办小学期切忌跟风,每所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小学期的模式,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她表示,教育教学改革最怕的是一哄而上,对于学校的学期制改革,行政部门和社会对此应该更加宽容。
专家视点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学什么
和国外不同,在我国,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的是什么?将来从事的职业究竟是干什么?知之甚少。很多学生填报的志愿,不完全是自己的真实意愿,而是家长、老师参考的结果。学生进校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如何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其更好地规划4年的学习生涯,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先进理念,进行学期制改革,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设置了一个10-12周的“认知实践学期”,让学生进行认知实习。
首先,在即将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时刻,提前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专业岗位的认知实习,感受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了解本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经过认知实习学期的锤炼,学生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规划未来,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在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没有什么比学生自己认识到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要。
其次,从学校人才培养角度,可以针对学生在认知实践中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对学生未来就业、工作乃至终身发展有帮助的课程(包括实践环节),减少或删除脱离实际的课程,并且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使学校的教学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再其次,开展认知实习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过去学生只有到毕业时才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生产实践,由于学生临近毕业,学生既要完成毕业论文,又要找工作,毕业实习的效果难以达到,开展认知实习将会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到实践,使学生在校实践学习和锻炼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左右。
最后,开展认知实习还可以有利于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有利于企业较早跟踪观察学生,从而使企业挑选到认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各生产环节,忠诚企业的、品学兼优的理想人才,因此,也深受企业的欢迎。
当然,要实行“认知实习”改革,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改革中,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切不可不顾学校的实际,一味地模仿,一哄而上。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应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先在一个院(系)试点,等时机成熟了再在全校推广。学校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具有操作性,注重质量监控,将任务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不仅要有实习大纲,还要有考核办法,实习结束后,要让学生进行答辩、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