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31日讯 当记者结束观展,一边回味着大师们笔下波澜壮阔的共和国60年,一边准备迈出中国美术馆大门时,竟意外邂逅正在小憩的北大哲学系教授,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黄枬森先生与夫人刘苏女士。
面容清癯,华发微现,目光温和的黄先生儒雅淡定,完全看不出已是八十八岁高龄;气质高贵,谈吐优雅的刘苏女士在一袭紫衣的衬托下美丽温柔,丝毫不像八十二岁的老人。两位老人对记者的唐突报以宽容的微笑,“我们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经历了太多太多。”对于展览中的许多画作,刘苏女士有着触景生情的感慨,“展览办得非常好。这些,都是自己能够留作纪念的经历。”黄枬森先生与刘苏女士1947年来到北京,1949年结婚,今年正好是“钻石婚”,两位老人甜蜜地相视而笑:“虽然我们经过的道路非常曲折,但是现在确实感觉非常幸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非常好,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很有信心,中国无论如何都会越来越好!”
1921年11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的黄枬森从6岁到16岁,一直是父亲私塾里的“好学生”。但是,当18岁的黄枬森考取了自贡市蜀光中学高中部,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时,他惊艳于哲学之美,决心投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弃笔从戎投入抗战,曾经参加地下党工作,亲历了一场场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之后,黄枬森坚信“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希望。”1950年,黄枬森历经中学、西学的熏陶,已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为毕生的主攻方向。然而,由于在1957年“整风鸣放”中发表了反对将群众的批评定性为阶级斗争及其他一些言论,他于1959年被开除了党籍;1960年被剥夺讲课权利,调到哲学系资料编译室任职;十年浩劫期间,他又遭批判、被抄家,备尝艰辛。就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中,他安慰自己“这下有时间了,不让我讲课,正好搞研究”。他与一批境遇相似的同事经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为列宁《哲学笔记》编写的50万字的《〈哲学笔记〉注释》。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哲学笔记》研究的空白,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发文称:“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以黄枬森为代表的、以完整研究列宁《哲学笔记》与辩证法为主旨的独特学派。”
黄枬森曾总结:“1959年到1978年,是我最痛苦的一段时间。但做学问不一定非要很好的条件不可。只要志向坚定,再恶劣的环境也不怕。我真正做出点事情来,是在1978年以后。”1981年已经60岁的黄枬森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参与编写的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终于正式出版,此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近100万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400余万字的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50万字的一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陆续出版,而他以67岁高龄踏进了马哲研究中的“空场”——人学领域,成为“中国人学的一面旗帜”;75岁时,他转向文化问题研究,主持撰写出翔实深刻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80岁后,他的文章仍时时见诸报端,他微躬的身影仍经常出现在学术会议上。围绕人道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等,他不辍地思考着,探索着……
回首往昔风云岁月,黄先生平和而从容,他微笑着说:“总是想多做些事情,再多做些事情,虽然,我们都老了,走路都需要依靠手杖了。不过——”哲人睿智清澈的目光坚定地凝视着前方:“谁也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