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26日讯 一座城市的繁荣兴盛,必带来文化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枝繁叶茂。
多年来,双鸭山市对文化事业不断增加投入,频添文化盛景,文化内涵日趋丰富,文化产业逐渐成熟并趋于高雅和情趣。伴随着双鸭山的成长步伐,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产业,在双鸭山市已如旭日东升,大放异彩。
让我们用笔端,一起来检视这座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亮点。
回想建双鸭山市初,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只是听评书、听广播、看演出等简单的消遣上。对于当时尚未解决温饱的老百姓来说,由于忙于生产、建设、发展经济,便没有精力和条件来为自己的精神消费买单。在经历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不仅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并随着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双鸭山市的文化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
文化活动,成百姓的精神家园。文化大讲堂方兴未艾,广场热闹起来了,社区不再沉静了,咱村也来了文艺人……今天的双鸭山,到处洋溢着笑语欢歌。唱响和谐主旋律,周周有演出,节目各不同,广场、社区“欢乐大舞台” ,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心贴心艺术团”、“文化大篷车”等文艺活动,走厂进村献给群众一顿顿丰盛的“文化大餐”。文物图片展、文化活动月、和谐家园社区文化对抗赛、秧歌队、文艺宣传队,专业与业余文化艺术人才脱颖而出。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广场演出活动,多次获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颁发的“城市之光广场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和“金色田野农村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广场文化协调管理小组、文化下乡服务队纷纷成立,大力培养更多更好文化人才,培育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推进全市文艺、文化的发展繁荣。
文化设施,为群众的知行底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在不断增加,随着文化设施不断丰富与更新,市级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广电大厦……一批批独具风格的文化设施将在今明两年分别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的博物馆不仅填补了我市的空白,并且与双鸭山大剧院、市群众艺术馆等大型公共文化场所一同将我市的文化事业逐步引向伸入并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广场、体育广场、新兴广场以及益寿山公园等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完善,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2008年,双鸭山市新建和改造了180个村级活动室,使农民也能在农闲之余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
文化产业,在发轫崛起层段。正在筹建的书画院,集聚了双鸭山市的书画艺术爱好者,文化盛世景象跃然纸上。2008年,双鸭山市返乡大学生倪彪,回乡创建了我市首家动漫专业公司——双鸭山市杰时代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并与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出资,创立了市职业技术学校杰时代影视、动画、游戏培训中心(已被市文化局确认为双鸭山市动漫技术与人才培训基地)。动漫公益广告多次获奖,展示本土文化的动画片《美丽传说》成为双鸭山市首部自主知识产权原创动漫游戏产品。迅速崛起的新兴文化产业不仅对宣传我市地域文化、挖掘文化亮点、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也标志着双鸭山市的文化产业已经跟上时代步伐,即将形成产业链,走向多元化发展轨道。相信,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定将成为双鸭山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文艺创作,呈发展繁荣态势。无论城市的建设投入,还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如今文化元素的触角已延伸至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文化人队伍也在迅速发展壮大,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贾胄与庞树春、吴桐树编著的《大荒商道》,苗俊英的《苗俊英戏剧文选》,王荔玫创作的《匠人小品》,木桦创作的《黄金血道》(上、下)和即将付梓的离休老干部武心田编写的《双鸭山在欢笑》等一大批本土人创作的文学作品繁荣了双鸭山市的文化阵地。与此同时,双鸭山市一大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散发着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精品文化力作、文艺作品,也在各类赛事中获奖百余项。目前,饶河县赫哲族桦树皮工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杈草球》、《嫁令阔》、《萨满舞》、《河灯节》、《灯熏剪纸》等均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饶河县的付占祥、葛玉霞、何玉林等3人被省政府确定为“赫哲族民间音乐嫁令阔”、“赫哲族萨满舞”、“赫哲族插草球”等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历史与现代文明、地域文化与产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双鸭山这颗璀璨的、耀眼的新兴文化之城正在黑土地冉冉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