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艺术人生 正文
孟伟哉:与艺术结缘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8-21 07:51:06

此前,人们知道孟伟哉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如今,他却是以当代画家身份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惊奇地发现,耄耋之年的他,在他近期的画展中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画展展出他20年来的部分作品,以新作为主,包括最新的瓷器画。他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画作发表于国内多家报刊及美术专集,也有几位外国首脑和政要及一些友好人士收藏,出版有画集《我的画》。

笔者参观了孟老在北京桥艺术中心举办的画展,有幸在与孟老的交谈中了解到,他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充满热情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广泛的爱好,丰富的阅历

孟老在童年时期就喜爱美术,只是当时没有好的条件和机会让他接触并学习绘画。后来他在1948年入伍,参加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他在朝鲜战场上受伤,右耳致残,脸上、头上都留有伤痕。至今,后脑还有未取出的弹片。青年时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影响了老人的一生。他从1974年到2000年末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老人说:“我这是在用文字绘画。语言艺术就是用文字来塑造形象。”

1988年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社长,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命运的安排,他决定体会绘画的甘苦。就像当初文学创作一样,他开始自己研究绘画。起初他每天下班后在办公室琢磨绘画,兴趣浓厚,经常钻研到凌晨四五点钟才回家。20年来坚持不懈。

1997年在唐山的一个陶瓷厂,兴趣爱好广泛的孟老开始接触陶瓷画。2009年3月开始到紫陶阁陶瓷厂画瓷画。他说:“瓷画使我进一步找到了一种境界,找到一个发挥自己情绪的载体。”

思考生活,关心时政

孟老说:“我的画是思想者的画,画画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不能理解。”他相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灵感,抒发内心感慨。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引发了孟伟哉的深思,他内心痛苦地挣扎,于是创作了带有强烈政治意味的《月影莫斯科河》。不论人们怎样评价这样的历史事件,作为画家的他还是用画笔记载了沉重的历史。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他特意绘制《金莲蓬》,用60朵莲蓬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诸葛张飞柏”这种状如雕刻的树木留存在他的记忆中60余年。后来得知它是三国时行军的路标,它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历史的进程。这让他联想到共产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家兴衰的忧患意识。于是便挥毫创作了巨制《诸葛张飞柏》。他说:“画出这幅画,我有写完一部长篇小说的感觉。”每一幅作品都是内心的表达,都寄托了他的情思。正如张景昌所言“孟老的画运用‘藏境’的手法,你不能简单地‘看’,而要用心去‘读’。把他的画作当做他的小说一样来读。”有人说孟老的画是童真的,犹如顽童作画,但是顽童不等于幼稚,他将思想寓于其中,有种挥洒自如的心态。

突破传统观念,寻求变化

“真正的艺术是不断地创造的,不断地出新的。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备这样的素养,否则他就是一个画匠。”“我不想简单地重复别人。”“自己的心灵是自由的,有种自由的精神才能进入创作自由的境界,总是模仿别人是不可取的。”这就是孟老对创作的理解。他最初画牦牛时也求形似,但都不满意,观念无法突破,后来顿悟,以“无耳、翘尾”、“牛比山大”的特点来表现牦牛豪迈的精神和气势。他画的牦牛身上不负重东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对牦牛精神的理解。“如果牦牛身上负载着包袱,被人驱赶着,那它就只是一个辛勤的奴隶,是人类的工具,而没有它独立的性格。”他寻求变化,大胆地运用抽象或变形的手法,以达到一种别出心裁并富有童趣的艺术效果。他画画从不起草稿,从不追求画的精确性,那样会限制想象力,因而很多都是凭借着童年记忆创作的。

孟老幽默地说:“我不能闲下来,否则会很难受,如果我的心灵没有创造性的活动,我会垮掉的。真想养生就不能闲着,就要‘无事生非’,给自己找事。”上了年纪的孟老,文学创作虽然少了,但他仍坚持用画笔抒写着人生感悟,表达着对艺术的热爱。

链接:

孟伟哉,著名作家。195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54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著有《昨天的战争》、《一座雕像的诞生》(获首届《解放军文艺》奖)等长、中、短篇小说及诗歌数百万言。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大型文学杂志《当代》主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