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18日讯 日月经天,山河纬地。伴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双鸭山走过了风雨兼程、拼搏奋进、天翻地覆、波澜壮阔、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在沧海桑田般的岁月变迁中,双鸭山为自己和世人日新月异地创造着一个接一个的奇迹与辉煌。
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是双鸭山辉煌历史进程的最好佐证。
无工不行,无工不富。市委、市政府的每一代决策者们都深深意识到:没有发展的工业,就没有发展的双鸭山。发展到2008年,全市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亮点纷呈的工业,引领着我市经济步入新时代。
大潮奔涌逐浪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连年“牛市”攀升,推动了我市连续6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逐年前移,形成了新一轮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追溯着历史的发展轨迹,触摸着岁月的跳动脉搏,让我们回首去探寻双鸭山市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旧到新、由弱到强的变化。
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注定双鸭山的工业发展里程碑上必然“乌金闪闪”。1947年7月,双鸭山矿务局始于亘古荒原。之后,一代又一代开拓建设者用披荆斩棘、跋涉前行的脚印描绘着支撑双鸭山的工业煤炭经济。1989年,双鸭山矿务局成为全国煤炭系统第18个千万吨局。中国的煤炭发展史上,因此有了双鸭山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煤而生,缘煤而兴。1956年,伴随着双鸭山建市,食品、缝纫和机械工业等几个零散小行业,形成了该市地方工业的雏形。当时,6749万元的年工业总产值,地方工业仅占10%。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双鸭山市的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打开了崭新的思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则为双鸭山市工业经济迎接挑战,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历了改革、改制、改造的脱茧、蜕变和阵痛后,在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号角声中,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双鸭山市工业经济一举跳出“围墙”,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
从煤炭采掘、初加工和农副产品初加工的原始积累阶段,到煤转电、煤转焦、煤化工、铁转钢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群的资源深度开发、规模急剧扩张、结构多元发展、效益显著提升的高速增长阶段,双鸭山市构建起了我省东部地区煤电化、钢铁、机械制造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框架,成为电力、钢铁和煤化工生产基地,并诞生出龙江数个第一。
由单一的煤炭生产为主,发展为重、轻工业并存,市属、县属工业并存,大、中、小型企业并存。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数字,还是同样的枯燥无味,但在今天看来,却是不一样的简单排列。因为与该市工业发展历程紧密联在一起的每一串数字组合,都透露出奋进的力量和辉煌的荣光,都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倍加的振奋。
2002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近6倍,年均增长24.6%,增幅位居全省第4位;绝对值由第11位跃至全省第5位,率先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37.1%,提高近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税收和新增税收占全市税收和新增税收比重分别达到75%和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税分别保持年均增长24.6%、50.8%。
群星灿烂谱新篇。如雨后春笋,近千户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遍及双鸭山各个领域,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9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亿元以上的21户,黑龙江建龙进入全省工业50强。东方墙材、黑龙双锅成为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业新上项目为该市增加4万多个就业岗位。
双鸭山市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煤独大”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建龙、双矿、国电、大唐、双锅、东方等为重点的一批强势企业,以煤电化、钢铁、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一批优势产业。目前,全市煤炭产业与非煤产业比重达到3.3:6.7,非煤产业已占工业总量的67%。
疾风知劲草,蓬勃看工业。可以说,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无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双鸭山市都科学准确地找到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定位。
鼓点阵阵,劈浪前行。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双鸭山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出了新的青春活力,快步奔向现代新型工业化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