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成都商报》8月12日)
有老师直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还有很多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这是一种怎样的尴尬场景?
其实鲁迅在《不是信》中曾说过,“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但就现实来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所有作家,没有谁可以与他并提:出现的频率最高,入选的作品最多。
那么,何以出现了“鸡肋说”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到底应该占多大的比重?哪些作品应该进入中学语文教材?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引争议就体现了这点。客观地说,对鲁迅文章进入中学教材的质疑早已存在,北大教授钱理群就认为鲁迅选文过于偏重论战性文章,并且所占份量太重了。
关于争议,大致可进行以下概括,如认为时代差异造成学生的心理隔膜,陈旧的参考用书不能准确反映作品意蕴,一些作家、学者对鲁迅的贬损,是教师授课视野狭窄,解说成分太大,学生难以获得感情的陶冶和美的启迪等等。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些理由都能成立吗?
笔者以为,一味地归罪于老师实在是个误区,所谓的隔膜当然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关,但是,仅此一点吗?难道对鲁迅的“意识形态化”不是更重要的原因吗?长期以来,对鲁迅革命家、思想家身份的大肆宣扬,而对其文学家身份的抑制,难道不是原因吗?语文课堂上一说到鲁迅,我们总是说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并且大谈特谈他如何为解救民众呕心沥血,如何地具有战斗性,他的杂文如何地“像匕首、像投枪”。鲁迅是如此高不可及,使学生在未读鲁迅之前对鲁迅已经产生了一种敬畏,好像站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位文学家,而只是一个战士——一个用文字战斗的人。
应厘清的是,不可否认鲁迅的历史功绩,但学语文毕竟不是学历史,学作家作品也不是学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把文学家当成政治家来解读,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和历史课,这是违背语文规律的。其后果就是鲁迅的名字在几乎每个识字的人中产生了可怕的威仪,使相当一部分人对鲁迅产生一种拒绝。有人据此提出学生不喜欢鲁迅,鲁迅作品应该少选,但是,鲁迅作品的减少,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兴趣的增加呢?学生读不懂鲁迅,不是鲁迅故弄玄虚;学生不喜欢语文,也不是因为选择的鲁迅作品太多。删减鲁迅作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论者说,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最能体现在教科书中,尤其是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教科书就是一个窗口,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习惯的。笔者以为,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或多或少地带有时代的烙印。这一方面说明鲁迅作品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鲁迅思想的超前性。所谓“鸡肋说”,在笔者看来,纯粹是时代变化的折射和思想话语环境变迁的映照,而把这种错误归为“教师”,则是一种荒谬。
鲁迅刚刚去世,郁达夫就断言:鲁迅虽死,精神当与中华民族永存。对此,我们能忘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