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从未去过天安门的“80后”,因为我甚至还没有到过北京。
当我的人生轻轻地展开,从头脑一片混沌到逐渐感知世界,从知晓简单极端的是非好坏到了解到生活的复杂和多面。我迷糊地从童年迈进少年再跨进青年,经受了青春期的隐痛,不可避免的叛逆和挣扎;迷惘于从校园到社会的巨大落差,无所适从的空虚和焦虑。找不到支点,迷失了方向。时常感觉现在都难于顾及,理想谈来可笑,有一天天安门因我而骄傲的梦想更是高悬于天际,遥不可及。我漠然地看着它,在电视里。我知道它始终英武,雄壮,红旗在风中飘扬,广场上行人如织,却都与我无关。
我一度选择沉默,隐身于“80后”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无力发声。
但我终于不能沉默,我苦闷于身在这个彼此隔绝却被贴上统一标签的群体,我快被这个名号压制地喘不过气了。在“80后”这个专有名词破土而出前,无数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尽管都只是在各自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在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0多年间,他们依循着相似的人生轨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起就将高考作为终极目标,学习成绩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惟一标准;随即大学的宽松自由让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曾经的终极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又飘渺模糊,从而感到茫然虚无;这种情绪顺理成章地延续到向社会人转型的过程中,他们手无寸铁应对千军万马,就业压力,栖身之所,人生追求,犹如巨浪铺天盖地袭来,叫人无法适应。
然而从失语到发声,从自怨自艾到坦然回首,我又感到庆幸,追本溯源往往意味着反思的开端,也意味着改变的萌生。站在这个立场上,我将天安门的梦小心拾掇出来,它单一得轻薄,我几乎抓不住它,它光鲜得虚空,我怀疑它的存在价值。我需要重新审视,梦并没有错,只是它外壳过于强盛以至于我忽视了它深刻的内涵。不说天安门几百年历史兴衰,曾孤傲地立于权利之巅,也几度成了封建朝代更迭的牺牲品,毁坏重建反复轮回,不变的是它的坚韧和不朽,也不说它在世纪之初见证民主革命进程中思想启蒙的激情迸发,单单是作为开国大典的举行地、作为毛主席振臂一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的地方,它的非凡就足以让国人侧目。对于父辈们来说,天安门是他们心中无可取代的信仰巨塔,“去天安门看毛主席”在那个高度理想化的时代,是他们壮怀激烈、青春热血的惟一动力和追寻目标。生于时代巨变的分岔口的我们,和天安门在源头上有着天然的疏离感,甚至对父辈的一腔热情无法理解。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在我们和天安门之间,存有难以割舍的关联,就像我们和历史,和祖国,和理想,是永难分离的。丧失了历史感,我们在认知上就会显现出先天不足,对人类过往斐然成就和宝贵经验教训的否定和抛弃,导致我们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久便干涸枯竭;没有了家国意识和理想之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缺失现实依据和根本意义,忙忙碌碌,穷其一生,不懈追索,到头不过遁入虚无和满目苍凉。
我必须承认,我只是一个普通的“80后”,我对于世界的看法,从无知盲目到迷惘失落,然后正努力反思突破。我从未去过天安门,可我却一直在试图寻找心中的天安门,天安门于我是具象的,更大程度上是抽象的,它是一个精神的象征,它就像北斗星一样给我给“80后”指引。即将迎来祖国60周年庆,这是一个契机,“80后”是时候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站在大时代的脊背上,回看历史风起云涌,远眺未来光明前景,为国家为社会为梦想,未竟之事数不尽数,那么眼下短暂的迷失,就当是青春最迷乱的乐章,总是要翻过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