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警长、海尔兄弟、舒克和贝塔,还有《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都在这个夏天“穿上”了灰色的八路军军装,在一片沙地上齐整地摆开了阵势,手拿钢刀,作出“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姿势。在他们身后,还有许多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动画中的经典形象。而他们虎视眈眈盯着的,是一队身着二战时期日军军装、手持步枪的日本动画人物,打头阵的是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和阿拉蕾。
这件名为《平原作战》的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09届毕业生唐博的毕业设计。唐博在中日两国动画人物中各选取了27个经典代表,花了两个月时间做成泥塑玩偶,让他们彼此对峙。很快,这件作品的照片在网络上疯狂流传,网民们给它取了新名字——“中日动画梦之对决”。
“突然一下觉得心情好好。”看到这件作品,网友“彼岸faye翔”这样评价说。很多网民在看这件作品时,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童年。也有人从中看出了悲壮,网友“四象生八卦”留言说,“看了这件作品,想起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这句国歌歌词来形容中国本土动漫业,真是恰到好处。”
谈到创作初衷,身为“80后”一员的唐博说:“无可辩驳,国产动画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现在中国的动画在哪里?”
唐博的看法并非个例,“80后”中很多人都对国产动画有着类似看法。比起绫波丽(日本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主人公)、柯南和蜡笔小新这些近十年才出现的日本动画人物来,国产动画近年来鲜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和人物,这让不少人更加怀念像《大闹天宫》、《黑猫警长》这些伴随他们成长的昔日经典。
提起国产动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院长兼动画艺术系主任张骏首先想到的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现在大家公认的国产经典动画大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美影厂的作品虽然量不多,但大都是精品。”曾经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确实是中国动画事业的骄傲。1957年建厂以来,在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美影厂集中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制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动画片。张骏教授认为,“那时候因为是计划经济,动画人没有资金压力,大家在艺术上比较下工夫。”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中国的动画业也在变化。“很多国内动画艺术的骨干人才都跑去给美国、日本的动画做加工片了,因为赚得比较多。而大家想拍动画的时候,又发现没钱了。”张骏教授说道。就在国内动画人踌躇不前的时候,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动画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吸引青少年的目光。而本土动画事业则渐渐式微。
有不少热爱国产动画的人抨击国产动画在产业化道路上陷入了“重技术、轻人文;重画面,轻情节”的误区。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生产者习惯于将自己的小观众看成一张白纸,认为儿童不会有特别的欣赏趣味,因而有意无意地纵容了剧情的“贫血”。如张骏教授所说,日本生产的像樱桃小丸子一类的动画“一般都很大众化、电视化,内容吸引人,老少咸宜。在这类动画上,我们国家基本就差在内容上,不够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