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国产动画电影应向海外大片学什么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8-11 08:25:47


  “通过这样的直接‘对抗’,国产动画电影的差距被更加直观地凸显出来。”一位业内人士说,“相对美国大片《变形金刚2》在中国内地票房超过4亿元、美国动画大片《冰河世纪3》在全国3D影院首日席卷500万元,平心而论与这两部海外大片档期几乎重叠的《马兰花》能‘抢’得一千万元的票房,已经是国产动画电影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登陆院线,国产动画电影的一个坎儿



  在外人看来,王冰或许有些杞人忧天——《快乐奔跑》是2009年北京地区力推的原创动画电影,由北京电影学院历时3年制作完成,李扬、董浩、鞠萍、何炅等众多孩子们喜爱的明星担纲配音……拥有这样的“豪华阵容”,还愁进不了影院?

  而王冰看到的是前车之鉴。2005年,由众多老艺术家加盟配音、历时6年完成并一举夺得当年中国电影最高荣誉——电影华表奖的动画电影《小兵张嘎》,至今没能在影院公映。与其拥有相同命运的国产动画电影,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2006年的《图兰朵》、《风中楼兰》,2007年的《蜜里逃生》、《欢笑满屋》、《动物狂欢节》……2008年全国一共出品了16部动画电影,只有少数几部登上了院线。

  缺乏市场号召力是国产动画电影屡屡被院线拒绝的原因,那些曾被看好的国产动画电影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惨淡票房收场,更加深了院线的顾虑。2006年,投资8000万元的《龙刀奇缘》票房为26.8万元,投资1.3亿元的“国产巨制”《魔比斯环》票房为340万元;2007年,投资1000万元的《闪闪的红星》票房为41万元;2008年创下当时国产动画电影3300万元票房纪录的《风云决》,其投资近8000万元……唯一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春节档期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投资600万元,票房超过了8500万元。然而,很多业内专家表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更多应归功于同名电视动画片在三四年来所聚集的人气,绝大多数动画电影不可能“复制”这样的成功。

  一部动画电影的收益并不全部来自票房,但是,票房惨淡,其衍生收益又能强到哪儿去呢?

  是技不如人,还是智不如人

  “中国动画电影是技不如人,还是智不如人?”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曹小卉抛出的这个问题引人深思。

  近年来,动漫产业发展格外受到国家重视,在政策扶持下,各地动漫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然而,其中许多基地在硬件投入上不惜血本,却将动漫产业的根基——“创意”开发——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原因很简单,技术手段升级和“画匠”的速成能更直接地从美日等国动画厂商那里得到外包业务,迅速获得经济效益。相比之下,培育创意人才,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长远工程。急功近利,使国产动漫产业发展表面热火朝天,实际进展有限。

  仅仅依靠技术翻新,或许可以勉强编排出短篇的动漫作品,但对于一部长达90分钟的动画电影来说,缺乏创意则是致命的。

  创意,首先体现为好的剧本。

  “好的动画电影,首先要会讲故事。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很多动画电影的剧本缺乏创意含量。”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欧阳逸冰看来,动画电影的剧本创作难度更高于普通电影,“它既要合乎孩子们对世界的看法,又要有梦幻的逻辑——体现孩子们的梦想和愿望。孩子的梦,就是人类最美好的梦。这样的梦单纯而丰富——单纯到看电影的孩子们能充分理解,丰富到思想任意驰骋、无拘无束。要把剧本写到这样层次,并不容易。”

  近年来,对动画电影一些外在因素的讨论,往往遮蔽了创意匮乏这一根本问题。

  比如近年来国人讨论最为热烈的中国元素。无论是缅怀当年中国动画电影经典《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还是反思《功夫熊猫》等好莱坞版“中国”故事在全球大行其道,人们很容易将它们浓郁的中国元素视作其获得成功的基石。

  诚然,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如果缺乏创意,而仅仅强调中国元素,仿佛缘木求鱼。在对上述影片的讨论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故事的创意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已经过的千锤百炼,影片制作者的再度精雕细刻;而《功夫熊猫》的成功也绝非依靠中国元素那么简单。



  “当前,国产动画电影面临的现状是:改编经典故事,缺乏突破,对观众缺乏吸引力;创造新形象、新故事,又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汪流说,“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打动人心的创意。”
谁来为国产动画电影作“后天调理”



  但是,无论产业链如何被“拉长”,居于核心地位的永远是影片本身能否获得观众的认可。如果说很多国产动画电影在创意上“先天不足”的话,在影片公映前同样缺乏有针对性的“后天调理”。





  在寓教于乐中,我们缺了什么

  一部动画电影,尤其是原创作品,如何把影片“推销”给观众,至关重要。



  在欧阳逸冰先生看来,这是一部颇具时代感、制作精良的原创动画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励志故事。“和《宝葫芦的秘密》不一样,‘幸运星’带给多多的,不是物质的需要,而是渴望获得尊重的情感需求。这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年代中国孩子的诉求。”

  然而,该片的主创人员在谈及该片时却表示,希望该片向观众传递快乐的同时,也能提高孩子们“加强身体锻炼”、“多吃蔬菜,养成平衡饮食的好习惯”等意识。

  如果说“加强身体锻炼”还算勉强切题的话,“多吃蔬菜”之说则完全不知从何说起——难道是要让观众都变成片中的怪兽那样吞吃小冬瓜多多和他的朋友们?

  出现这样的窘况,原因在于我们的动画电影创作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一定要千方百计说明自己的电影能给孩子带来怎样实际的、立竿见影的教育、帮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影院。反观海外动画电影,却很少有这样的“主题宣传”。



  “寓教于乐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别把‘教’和‘乐’都理解得过于狭隘了。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并没有给我们‘上课’,但我们却从中体会到了很多哲理。”一位观众这样说。

  “就像‘乐’不一定是引人发笑一样,‘教’的内容也不一定是知识的、理念的,也可以是情感的。而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比知识、理念教育更重要,也是我们的作品中最为缺乏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峻用作品中的温情甚至悲情温暖了全世界,用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打动了观众。这当然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这也是我们的国产动画电影应该向海外大片学习的一个方面。”《电影》杂志主编赵葆华说。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