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动态 正文
择校激起家长买房热 优质学区房价高涨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8-07 08:58:32

 东北网双鸭山8月7日讯   女儿刚满周岁,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冯女士就早早规划好了孩子的上学问题。比较了几种择校方式后,她得出结论:出择校费不一定有学校收,找人又没什么过硬的关系,还是买房子保险。



  择校如今已经成了一项巨大的产业。划在重点学校入学范围内的“学区房”价格高涨不下,购买者却仍然趋之若鹜。“择校热”引发“买房热”,也成为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了一项调查(1622人参加,其中“80后”占43.6%,“70后”占39.0%,“60后”占11.2%,56.8%的人表示已有孩子),结果显示,只有22.8%的人不打算为孩子择校。57.3%的人愿意购买高价“学区房”,认为买“学区房”不值的占42.7%。

  “有客户挺着六七个月的大肚子就来看房子”

  多种择校方式,人们更愿意选择哪一种?调查显示,打算“购买重点学校入学范围的学区房”的人占35.5%。49.1%的人选择了“出择校费”,40.4%的人会“托熟人找关系”。接下来还有“把孩子培养成特长生”(27.9%)、“利用职权递条子”(5.8%)。

  冯女士的房子单价为一平方米两万多元,一套房子就花了她100多万。但这价格对于“学区房”来说已经算“便宜”了。家住北京天通苑的郝先生从今年6月初开始看房,看了十几套,到现在也没定下来。“有一家本来挂牌卖195万,看到买的人多,立刻抬价到210万,还有好几家抢。”

  上海二手房经纪人谈唯一,入行后成交的第一套房子就是“学区房”。一个老阿姨在大暑天冒着35摄氏度高温,给快要上学的孙女儿到处看房子上户口。此后谈唯一开始专做“学区房”,至今已经卖掉了十几套。

  “其实中心城区的房子又老又密,房型、朝向都不好,这些钱在郊区都可以买别墅了。花更多的钱,买更小更老的的房子,全都是为了小孩读书。他们的孩子大多在3岁左右,还有客户挺着六七个月的大肚子就来看房子。”他说。



  调查中,34.8%的人对此表示赞同,认为愿意花巨大成本让孩子上好学校,是因为中国社会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投资股票、基金、房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还是投资孩子吧。”仍在为房子奔波的郝先生说,“我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他又会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下一代,这种家族文化的延续是什么都比不了的。”

  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起点优势,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54.5%的人表示大家都在择校,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1.4%认为择校让孩子读个好学校,家长自己也有面子。

  70.1%的人担心高涨的择校费用会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



  “房屋本身也是商品,除了成本以外还会加上教育、人文、环境等附加值,供不应求导致价格升高也符合市场规律。”教育科学出版社编辑李芳说。但她希望学区的划分能更加明晰,学区半径能尽量扩大,这样家长的选择面也会更宽一些,“学区房”才会不那么紧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薛海平表示,现在北京市对择校费的具体额度都有规定标准和指标限制。买“学区房”就是打了一个政策擦边球,其实还是择校。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政策进行规范。

  调查显示,75.6%的人认为择校给中国家长带来沉重压力和负担;70.1%的人认为高涨的择校费用会使来自贫富家庭的孩子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均衡。





  “其实《义务教育法》已明确规定取消重点学校。”李芳说,但重点学校的取消需要一个过程。现在我们不再给学校这样的名号,也尽量淡化“重点学校”的说法,但在老百姓心目中,这种对学校的评价还没有消失。

  魏曼华告诉记者,现在各地政府都在推进学校均衡化发展,在一些小的地方,比如贵州铜仁,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择校现象已不多见。但是择校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也关乎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需要更多综合性的考虑。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