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动态 正文
《万寿中华》献礼国庆60周年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8-06 08:02:30

郭俊大师在介绍巨幅云锦《万寿中华》。

东北网双鸭山8月6日讯    红日高高升起,巨龙在霞光辉映下,昂然奋进,56只丹顶鹤象征着中华各族儿女围绕在龙船四周,翩翩起舞。这幅从设计到织造,耗时21个月,用金丝线、孔雀羽、鸵鸟毛制作完成的巨幅云锦《万寿中华》样件,昨天上午10时56分在南京云锦研究所下机。作为国庆60周年的献礼之作,正品将以最快速度完成后敬献北京。

56只仙鹤代表56个民族

昨天上午10时许,记者第一次进入到深藏于云锦织机房最后一间密室。只见30多平方米的机房被一台巨大的织机占满,两名女技师坐在近5米高的织机顶部操作着手里的挂线,另外一名富有经验的师傅在云锦传承人周双喜带领下,正在台机前完成最后的收线工序。

10时56分,在场的南京市文物局杨新华副局长,建议此时正好与《万寿中华》中代表56个民族的56只仙鹤同数,时辰吉祥,他与王宝林所长一起揭开金黄色的辅料,周双喜小心翼翼地剪开最后的丝线,《万寿中华》云锦从织机中露出芳容。

下机仪式结束后,长3米,宽1.5米的《万寿中华》被卷起送到四楼设计室高高悬挂起来,“这真是一幅前所未有的大制作,太美了。”在场的每一位无不为金翠交辉的美丽画面所倾倒。

非洲鸵鸟羽毛眼前一亮

谈起《万寿中华》的设计,南京云锦所艺术总监郭俊大师站在四面挂满设计图纸的设计室里充满了激情,“21个月,我没休息过一天。”郭俊指着墙上的设计稿说,从草图、样稿、线描稿、放样稿、效果图,共绘制了5项图纸。

可喜的是,在用材上,此次创造性地加入了鸵鸟羽毛的应用,为这幅献寿国礼更添一抹亮色。郭俊解释说,为什么要用鸵鸟羽毛,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鸵鸟的胯部有比较长的绒毛,让他眼前一亮。“我去年去山东参加侄女的婚礼,她老婆婆刚从非洲回来,带回了几根鸵鸟羽毛,我当时正在为设计中的《万寿中华》如何表现56只仙鹤发愁,这正是我苦苦寻找的呀!”

新织机如钢琴四手联弹

“过去织云锦都是用0.78米织机,因为云锦常规幅宽是0.75米,一千多年几乎没变过。而《万寿中华》是独幅作品中的大制作,幅宽达到1.5米,是常规云锦门幅的两倍,传统的云锦织机已不能胜任。”郭俊介绍说,“清代清乾隆时,织过一种‘陀罗经被’,它是为皇家女子死后盖棺之用。据说,最宽的幅面宽达2.7米,而且是见方的,为金黄单色,虽只织经线,但经文都十分清晰。可惜历史上只有文字记载,没有留下如此宽的织机。

此次郭俊他们为织造《万寿中华》,特地打造了一台超宽、超高的大花楼木织机,高近5米,宽达2米,长有6米。织造时,由两名织手和两名拽花手上下同时进行,有点像钢琴的四手联弹。“难度非常大,传统织机是两个人一上一下,而这台织机要左顾右盼,相互配合,挑花时,眼前会出现错乱,容易把色线看错。”

一幅晋京一幅送联合国

自去年年底郭俊的设计稿修改定稿后,今年春节后,云锦所组织了20多人精锐技术力量立即转入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各项工序,为了在2009年9月之前织造完工,各工种相互衔接,并且尽量同步进行,保证了织造进度。另外,为了完美表达作品意境,除了鸵鸟毛,还精心织入了金丝线和孔雀羽,力求接近自然。按照郭俊的设计,五颜六色的《万寿中华》,用了百十种色泽的丝线,所以看上去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王宝林告诉记者,在国庆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云锦第三次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时刻,云锦《万寿中华》的问世,无疑增添了浓重的喜庆色彩。“我们打算织出两件《万寿中华》精品,一幅敬献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幅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