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纸馅包子”并未走远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8-05 09:36:14

  掐指算来,曾经轰动全国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已过去两年多时间,造假者已受到法律惩处。但虚假新闻的闸门似乎并未由此严严合上,改头换面的“纸馅包子”仍不时新鲜出炉。

  “比尔·盖茨花亿元租房看奥运”,“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韩国《朝鲜日报》称‘孙中山是韩国人’”……桩桩件件,白纸黑字,有鼻子有眼,实则都子虚乌有。而新近热传的一条新闻则是:“内地私人拥有财产超过1亿元的有3220人,其中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占超亿元富豪人数的91%”。

  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读者慢慢也摸出了一些判别新闻真伪的门道,最直接的一条便是检索新闻源。一看消息源,或说是“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援引一份由‘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研究部门’联合完成的调研报告”,或说是“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课题组”,权威性似乎无可争辩;再看转载和评论者,不乏主流报刊和知名网站。可事实证明,这经验并不可靠:再权威的消息源也可以伪造,主流报刊和知名网站也难以保障消息的真实性——这是一条从2006年就开始在博客中流传的地地道道的假新闻。

  中央党校研究室表示,这份报告纯属子虚乌有,数据更是假的。蔡继明委员在博客中郑重澄清,自己从未引用过这份所谓权威部门的报告。至于消息源自“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课题组”的说法,更是以讹传讹,受到课题组负责人陆学艺的严辞批驳。

  从2002年开始,《新闻记者》杂志便开始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原以为“只要竖起新闻打假的大旗,呼啦啦立马就会聚集起浩浩荡荡的讨伐大军,不消半个时辰,假新闻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无奈8年过去,“尚未见到胜利的曙光”。编辑部感慨“高估了媒体人的自律力”,“低估了假新闻的生命力”。

  Web2.0时代给新闻传媒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消息来源。数以亿计的网民将自己周遭的生活情境“报料”到网络,成为职业新闻人最便捷的信息宝库。媒体的运作是需要成本的,对信息的核实、对真相的挖掘,是其最主要的成本之一。而假新闻最喜欢的,是那些“成本意识高”、浅尝辄止的记者和媒体。

  市场化环境给新闻传媒带来的最大变化,则是受众新闻需求取向重要性的凸显。满足这些需求,往往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仔细想来,众多假新闻都符合一般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记者编辑有防范假新闻的意识,也常常缺乏防范的动力,稍一松手,假新闻便招摇上市了。

  毋庸讳言,中国今天的新闻环境还远未成熟。在这样的环境中,低成本的“纸馅包子”还颇有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媒体不是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路边摊贩。放松把关,放弃责任,虽可节省人力物力于一时,甚至收获眼前的轰动和商业利益,丧失的却是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媒体赖以生存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基础。

  “纸馅包子”当然好做,也许好卖,但肯定不好吃。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