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县区传真 正文
友谊县加快文化建设纪实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8-03 09:08:49

  东北网双鸭山8月3日讯 友谊县是挹娄文化发祥地、中苏友谊见证地、北大荒精神起源地、现代化农业示范地和民族风情展示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李先念、王任重、王震等曾莅临友谊视察。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考查研究独具边疆特色的友谊“五地”文化。

  友谊县委、县政府依托这一优势,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确定了建设“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科学地统筹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整合文化资源,逐步实现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以期卓有成效地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008年,友谊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投资240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生态文体中心;投资1300万建设了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友谊县博物馆和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文化馆,在省、市的扶持下投资81万元建设了“资源共享”工程;投资40万元的文物标志碑竖立工程;投资120万元建设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20多万元完成了福前村、东盛村以及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改造;投资1万多元搭建了移动式群众文化交流展示舞台。

  2006年,“中国·友谊·边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友谊县召开,与会的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研讨论述了友谊文化,编辑出版了《边疆文化思变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分别给予报道。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创建了“友谊教研基地”,“五地”文化成为其研讨课题。为加强文化传播,制作了“神奇·魅力·友谊”电视专题片,编制《神奇的土地,古老的文明》和《文化名县——友谊》画册,编辑出版了《绿野》文学刊物,成立了“挹娄文化研讨会”和“友谊县文友诗社”。2009年8月印刷了《挹娄文学》创刊号。

  经过文物工作者的文物调查,友谊区域已发现各类文化遗存127处。其中,汉魏时期遗址119处、日军侵华罪证点4处、古生物化石点3处、抗联烈士墓1处。2001年6月25日,成富乡凤林村附近的“凤林城址”、凤岗镇兴隆山村附近的“兴隆山遗址群”、兴隆镇长胜村附近的“长胜遗址群”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凤林城址标本的C14测定,友谊县域的汉魏时期遗址的凤林城址距今约1800年。这些文物遗存的发现,打破了“北大荒亘古荒原无人烟”的传说,改写了三江平原的拓荒史,填补了黑龙江省区域汉魏时期历史的空白。这些文物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三江平原聚落形态的产生与发展及早期文明的出现,对于研究古代三江平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友谊县成功地走出一条“协会搭台、群众唱戏”的探索之路,以竞赛推新人,以竞赛推新作,以竞赛促活跃的充满活力的群众文化格局已经形成。组织成立书画家学会、舞蹈学会、大秧歌学会、歌唱家学会、象棋学会等14个学会组织、依靠学会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谋共建”文化体育活动。有计划地举办了两年一次周期性的全县声乐大赛、秧歌大赛、书法绘画大赛等多种赛事。形式多样的群众文艺作品大量涌现,有近百部作品在国家和省、市获奖。其中,《呼唤回声》获省群星杯大赛创作和朗诵金奖,《亲情必胜》获省群星杯大赛创作一等奖。友谊县小天鹅舞蹈培训班坚持20年辅导不松懈,累计培育辅导不同年龄的舞蹈演员500余人。从县镇到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被评为全省群众文艺活动先进县。

作者: 于长青 张 焱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