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动态 正文
增加梁实秋、戴望舒 语文课本“变脸”引发热议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8-03 08:25:15






  正反观点针锋相对 

  虽然人教版“新课改”语文教材并非新鲜出炉,但随着各试点省份的陆续使用,各方对该教材议论日益升温,焦点就集中在首度收入梁实秋作品,并同时减少鲁迅作品篇目上。有网友甚至直接打出了“梁实秋上,鲁迅下?”的醒目标题。“我们的教科书太陈旧了,我们上学时的课文与父辈没什么区别,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也读一样的文章了。”在某知名门户网站上,对“新课改”教材“变脸”的支持方明确表示,梁实秋先生的文才毋庸置疑,仅仅因为一些所谓的“政治不正确”就被长期拒之于教材门外,实在荒唐。

  而反方观点“当仁不让”。“鲁迅先生作为中国人几十年来的思想导师,他的文章不应该在教科书中减少。而梁实秋之流在战争时期谈风月,战后又去了台湾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他的文章也不应入选。”



  拓展文本解读空间更关键

  “以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新课改’教材中梁实秋和鲁迅的对比,本身是非常无谓的。”人教版“新课改”语文教材执行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温儒敏教授的观点很鲜明。“人教版课本所选梁实秋的文章,主要是讲他的老师梁启超的,所选文本的意义更大于作者本身的意义。”而对于鲁迅作品数量的减少,温儒敏教授对记者说,鲁迅作品有些很艰涩,比较难读,且语言文白夹杂,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即便鲁迅在文学史上地位重要,但其作品的分量确实不必要在教材中放得那么重。温儒敏教授表示:“全国发行有5套语文教材,人教版只是其中一套。在教材改进调整过程中,这样的变化太正常了,不必过于较真。”



  “篇目的更换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但中学语文教育是否能取得理想效果,关键还是要看文本解读。鲁迅的很多作品中学生读不太懂,难道只是由于时代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其实,鲁迅的作品本身没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一些教师一味灌输并要求学生进行标准化理解,才造成了学生与鲁迅之间的巨大疏离感。”这位专家认为,在文本的变化之外,唯有在文本解读方面改进理念,语文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