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从“分数至上”到“官位至上”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9-07-30 09:16:13
   高校学生社团,本是大学生按个人兴趣组成的团体,可如今很多大学生对社团怨言颇多,认为“官僚味”很重、“江湖气”很浓;他们讲的一些故事,就像一个学生版的“官场现形记”:“学生官”派头十足、“学生官场”人际复杂、各种“灰色规矩”渗入校园……(7月27日《羊城晚报》)

    比如这个细节:北京某高校的“求是协会”,到包间聚餐,成员们自觉地让主席“上座”;等主席坐下,副主席、各部部长、副部长依次入座,干事们则另坐一桌;主席端起一杯酒,“这杯酒我敬大家”,不会喝酒的女生也不得不喝一杯……这情景真的与官场做派没啥两样。

    对于大学教育来说,第一课堂当然不是唯一。学生社团活动,本是学科知识同个人兴趣的两结合,锻炼的是学术钻研的兴趣与能力,到如今却变成“官场术”钻营实验场。大学里的种种“权力雏形”,在“有组织”的社团中“崭露头角”,“学生官”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了。中学时代,是“分数至上”;大学时代,分数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成了“官位至上”。

    “官本位”是一种千百年来培养起来的固化意识,“官本位”的核心是“权本位”。基辛格早就说过一句名言:“权力是强烈的催情剂。”权力快感确实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大权力大快感,小权力小快感,社团的芝麻小官,是努力把小权力做大、以期获得大快感乎?

    毕竟,学生还只是受教育者,他们是受环境严重影响的。高校官场化,是社会官场化的投影;社团官场化,则是高校官场化的镜像。高校的“官场化”“衙门化”,已经“化”了多年。校长是副部级的官,其他的一个个都有对应的官衔。大学的校庆,几乎都是以“毕业生官员”为第一骄傲,谁官大就邀请谁,谁权重就让谁上主席台就坐,这就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

    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社会教育学家伊利奇的“非学校化”主张。上世纪70年代,“非学校化社会”这一激进思潮,曾席卷西方教育世界。伊利奇严厉批评学校教育实践中压抑个性、不利于人的自由充分发展的现象,建议代之以“教育网络化”,以“网络学习”为主通道。联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我得到的启示则是“非社会化学校”———我的意思是学校要单纯一点,不要太社会化、太功利化,至少不要太官场化。高校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官材”。一所高校,如果“非官场化”都做不到,那么它出来的一茬茬学生,其品质质量是值得怀疑的。

    社团之组织,若能走正路,则可成为民主的实验地,比如竞选社长,能够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学生的民主能力;反之,则会成为官僚的培养液,孵化出一个个“小官僚”,成为一只只官僚制的“应声虫”。教育要选择哪个方向,走上哪条路途?一肩挑着过去、一肩扛着未来的教育者,首先得想明白。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